每到冬寒時節,我時常想起幼年時候,坐在老家西廂房裡,一家人圍著大灶,吃母親做的冰糖芋泥。

事隔二十幾年,每回想起,齒頰還會湧起一片甘香。

有時候沒事,讀書到深夜,我也會學著媽媽的方法,熬一碗冰糖芋泥,溫暖猶在,但味道已大不如前了。

我想,冰糖芋泥對我,不只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感覺,是冬夜裡的暖意。

成長在台灣光復後幾年的孩子,對番薯和芋頭這兩種食物,相信記憶都非常深刻。

早年在鄉下,白米飯對我們來講是一種奢想,三餐時,飯鍋裡的米飯和番薯永遠是不成比例的,有時早上喝到一碗未摻番薯的白粥,就會高興半天。

生活在那種景況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難為的恐怕是媽媽,因為她時刻都在想如何為那簡單貧乏的食物設計一些新的花樣,讓我們不感到厭倦,並增加我們的生活趣味。

我至今最懷念的是母親費盡心機在食物上所創造的匠心和巧意。

打從我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經常在午反的空閒裡,隨著母親到田中采摘野菜,她能分辨出什麼野菜可以食用,且加以最可口的配方。

譬如有一道菜叫「烏莘菜」的,母親采下那最嫩的芽,用太白粉燒湯,那又濃又香的湯汁我到今天還不敢稍稍忘記。

即使是番薯的葉子,摘回來後剝皮去絲,不管是火炒,還是清煮,都有特別的翠意。

如果遇到雨後,母親就拿把鏟子和竹籃,到竹林中去挖掘那些剛要冒出頭來的竹筍,竹林中陰濕的地方常生長著一種可食用的蕈類,是銀灰而帶點褐色的。

母親稱為「雞肉絲菇」,炒起來的味道真是如同雞肉絲一樣。

就是鄉間隨意生長的青鳳梨,母親都有辦法變出幾道不同的菜式。

母親是那種做菜時常常有靈感的人,可是遇到我們幾乎天天都要食用,等於是主食的番薯和芋頭則不免頭痛。

將番薯和芋頭加在米飯裡蒸煮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天天吃著這樣的食物,恐怕脾氣再好的孩子都要哭喪著臉。

在我們家,番薯和芋頭都是長年不缺的,番薯種在離溪河不遠處的沙地,縱在最困苦的年代,也會繁茂的生長,取之不盡,食之不絕,芋頭則種在田野溝渠的旁邊,果實碩大堅硬,也是四季不缺。

我常看到母親對著用整布袋裝回來的番薯和芋頭髮愁,然後她開始在發愁中創造,企圖用最平凡的食物,來做最不平凡的菜餚,讓我們整天吃這兩種東西不感到煩膩。

母親當然把最好的部分留下來摻在飯裡,其他的,她則小心翼翼地將之切成薄片,用糖、麵粉,和我們自己生產的雞蛋打成糊狀,薄片沾著粉糊下到油鍋裡炸,到呈金黃色的時刻撈起,然後用一個大的鐵罐盛裝,就成為我們日常食用的餅乾。

由於母親故意寶愛著那些餅乾,我們吃的時候是用分配的,所以就覺得格外好吃。

即使是番薯有那麼多,母親也不准我們隨便取用,她常談起日據時代空襲的一段歲月,說番薯也和米飯一樣重要。

那時我們家還用燒木柴的大灶,下面是排氣孔,燒剩的火灰落到氣孔中還有溫熱,我們最喜歡把小的紅心番薯放在孔中讓人燼炯熟,剝開來真是香氣撲鼻。

母親不許我們這樣做,只有得到獎賞的孩子才有那種特權。

記得我每次考了第一名,或拿獎狀回家時,母親就特准我在灶下燜兩個紅心番薯以做為獎勵;我以灶裡探出炯熟的番薯,心中那種榮耀的感覺,真不亞於在學校的講台上領獎狀,番薯吃起來也就特別有味。

我們家是個大家庭,我有十四個堂兄弟,四個堂姊,伯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親主理家政,到錦天,我們都還記得領到兩個紅心番薯是一個多麼隆重的獎品。

番薯不只用來做飯、做餅、做獎品,還能與東坡肉同鹵,還能清蒸,母親總是每隔幾日就變一種花樣。

夏夜裡,我們做完功課,最期待的點心是,母親把番薯切成一寸見方,和鳳梨一起煮成的甜湯;酸甜兼俱,頗可以象征我們當日的生活。

芋頭的地位似乎不像番薯那麼重要,但是母親的一道芋梗做成的菜餚,幾乎無以形容;有一回我在台北天津衛吃到一道紅燒茄子,險險落下淚來,因為這道北方的菜餚,它的味道竟和二十幾年前南方貧苦的鄉下,母親做的芋梗極其相似。

本來挖了芋頭,梗和葉都要丟棄的,母親卻不捨,於是芋梗做了盤中餐,芋葉則用來給我們上學做飯包。

芋頭孤傲的脾氣和它流露的強烈氣味是一樣的,它充滿了敏感,幾乎和別的食物無法相容。

削芋頭的時候要戴手套,因為它會讓皮膚麻癢,它的這種壞脾氣使它不能取代番薯,永遠是個二副,當不了船長。

我們在過年過節時,能吃到豐盛的晚餐,其中不可少的一樣是芋頭排骨湯,我想全天下,沒有比芋頭和排骨更好的配合了,唯一能相提並論的是蓮藕排骨,但一濃一淡,風味各殊,人在貧苦的時候,大多是更喜愛濃烈的味道。

母親在紅燒鍊魚頭時,燉爛的芋頭和魚頭相得益彰,恐怕也是天下無雙。

最不能忘記的是我們在冬夜裡吃冰糖芋泥的經驗,母親把煮熟的芋頭搗爛,和著冰糖同熬,熬成跡近晶藍的顏色,放在大灶上。

就等著我們做完功課,給檢查過以後,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熱騰騰的芋泥,圍在灶邊吃。

每當知道母親做了冰糖芋泥,我們一回家便趕著做功課,期待著灶上的一碗點心。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的品嚐,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滾燙的。

我們一大群兄弟姊妹站立著圍在灶邊,細細享受母親精製的芋泥,嬉嬉鬧鬧,吃完後才滿足的回房就寢。

二十幾年時光的流轉,兄弟姊妹都因成長而星散了,連老家都因蓋了新屋而消失無蹤,有時候想在大灶邊吃一碗冰糖芋泥都已成了奢想。

天天吃白米飯,使我想起那段用番薯和芋頭堆積起來的成長歲月,想吃去年掩制的蘿蔔乾嗎?

想聽雨後的油炯筍尖嗎?

想吃灰燼裡的紅心番薯嗎?想吃冬夜裡的冰糖芋泥嗎?

有時想得不得了,心中徒增一片惆悵,即使真能再制,即使母親還同樣的刻苦,味道總是不如從前了。

我成長的環境是艱困的,因為有母親的愛,那艱困竟都化成刮美,母親的愛就表達在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食物裡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實沒有什麼,但即使看不到芋頭,吃在口中,可以簡單的分辨出那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愛在困苦中是最堅強的。

它縱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滾燙的,是甜美的,在我們最初的血管裡奔流。

在寒流來襲的台北燈下,我時常想到,如果幼年時代沒有吃過母親的冰糖芋泥,那麼我的童年記憶就完全失色了。

我如今能保持鄉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對一袋袋知識的番薯和芋頭,知所取捨變化,創造出最好的樣式,在煩悶發愁時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確信我童年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

因為母親的影子在我心裡最深刻的角落,永遠推動著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