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建立人脈,問題就在於圈子太小,同質性太高。」

幼龍企管顧問公司主持黑立言說,許多人除了部門同事(甚至是少數部門同事),幾乎不跟其他人打交道,相形之下,就少了許多發展機會。

但是,大多數人都有點「應酬恐懼症」,一方面不願走出熟悉的「安全範圍」,嘗試建立新關係:另一方面,也覺得交際應酬太花精神時間,恐怕力有未逮。

其實,「應酬」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如此負面,找對門路、用對方法,也可以不費多少心力,就能成功擴大社交圈。





從跨部門交際做起

要克服這種社交瓶頸,不妨先從「跨部門」人際關係做起。

永慶房仲客服部經理陳富裕一直維持「記名字」的好習慣,雖然平常較常接觸的同事只有20幾位,但他對其他部門的同事並不陌生,總管理處約300名員工的名字,他幾乎都叫得出來,對於新進員工,他也會主動關心。

因為用心,所以若需要跨部門合作時,能夠降低不少阻力。

奧美公關總經理謝馨慧表示,他們的工作常需在外奔波,不大可能另外挪出時間跟同事促膝長談,不過,仍然可以利用短暫空檔多瞭解同事,比如說,跟客戶開完會後,把握時間,在計程車上多跟同事聊聊,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候,即使只是在茶水間偶遇,簡短問候也能帶給對方溫暖的感覺。





找對池塘,釣到大魚

如果你從事業務工作,或是有強烈升遷企圖心,最好能更進一步擴大交際圈。

對業務員來說,你要設法進入目標客群多的「池塘」(pool),如此可大幅提高銷售的打擊範圍。

13年來,做出15億元業績的中華賓士資深業務黃明昌為了接觸金字塔頂端客戶,不但是好幾個高爾夫球社團的成員,還參加地方上的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這些投資,也的確讓他業績強強滾。

「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上平步青雲,那麼,朋友一定要愈多愈好。」獵人頭公司經緯智庫(MGR)副總經理林知明表示。

因為高階轉職多半是透過人脈介紹,一些高級培訓班如EMBA、專業研討會等場合,都是結識「高人」的地方,認識的人脈愈豐富,獲得舉薦的機會也愈多。

即使不從「功利」角度出發,只是單純因喜好而參加某某同好會或一般社團活動,對個人成長和結交朋友也非常有幫助。





時間要花在刀口上

參加各種社交場合或聚會,固然是厚植人脈的有效做法,不過,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要怎麼篩選,才能達到「應酬」的效益,又不至於減損自己的健康,或消磨過多資源或時間?

「時間要花在刀口上。」

前亞都麗緻飯店總經理蘇國垚表示,面對不同的組織、部門或朋友群的聚會,如果你時間、資源都很寬裕,當然可以參加較多聚會,反之,則應該看「邊際效用」而定。

比如說,有些群體可能三不五時就在聚餐、唱歌,這種聚會頻繁的族群,偶爾參加就可以;但有些則可能一年半載才有聚會,這種就盡可能要把握機會。





懂禮數,傳心意

如果你真的忙到無暇固定參與聚會,還是有一些惠而不費的方法,可以把你友好的關心傳遞給對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遇到重要節慶如春節、聖誕節,或碰到對方生日、生育,不妨親手寫張卡片,或是致上小禮物祝賀對方。

記住,不是簽名了事就好,最好能夠親筆寫上幾句祝福的話,可能的話,還可以提到先前跟對方交往的點點滴滴,讓對方覺得「你有把我放在心上」,那就成功了。

當然,如果在重要客戶或朋友生日時,你能夠親自到場祝賀,那就更完美了。

除了賀喜,在對方(或對方至親)生病或發生意外時,更是要在第一時間就捎上關心。

人在身體或情緒軟弱時,特別需要得到關心,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人情,常比平時打躬作揖來得讓人感動。

至於是不是要親自去探病,則要視情況決定,有時候,貿然探視反而會增加對方困擾。

其他諸如出差或出國旅遊時,帶盒土產給同事、客戶或社團朋友嘗嘗鮮;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不吝提供順水人情(例如介紹生意)等,也都是不吃力又非常有效的交際小秘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