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大人上了一天八小時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續談公事,而孩子們卻得在學校待了超過八小時之後,回到家繼續寫功課「學習知識」?

記得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由鄉下學校轉至台北明星小學,每天的回家功課從半小時可以完成的份量暴增至三小時都做不完。

大量的抄寫作業、自修習題,讓我每天因為壓力產生腹痛而拒絕上學。

爸爸心疼恐懼上學的我,因此寫了一封「萬言書」給教務主任,痛陳:「過多的家庭作業荼毒小孩!」

這封信,讓我成了全校聞名的「特殊生」,許多老師在我背後指指點點:「這個小孩的家長很難搞!」

多年後,輪到我自己的小孩也上了小學。

面對教育改革後變得「更為靈活」的各種家庭作業:猜燈謎、讀書心得報告、小日記、品格小書、閱讀紀錄。

每每工作完畢只想回家跟孩子下盤棋、講個床邊故事的我,總是得緊張兮兮的趕回家,花上許多親子相處的寶貴時間,協助她完成各種各樣的紀錄、功課,為的就是可以在家庭聯絡簿上簽上我的大名、以示負責。

我常常在想,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

今年寒假帶兩小暢遊北京、參觀過紫禁城、決定重新讀過《百家講壇》近代歷史的我,回想起我的國中、高中歷史課本,每天背誦、考試的內容、題目,渾然醒悟,自己花下的大量青春歲月,換取的根本是一場騙局!

這些課本、家庭作業,這些死背下來根本不完全正確的「知識」,到底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拿到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我簡直如遇知音。

本書提出了我心中很多的疑問:

為什麼我們大人上了一天八小時的班、回到家都不想再續談公事,而孩子們卻得在學校待了超過八小時之後,回到家繼續寫功課「學習知識」?

為什麼孩子們下課後不能單純的「只是做個孩子」,玩玩具、看書,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

為什麼從古至今每個孩子都不喜歡家庭作業,卻從來沒有人想過,「家庭作業」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為什麼當所有的家長都為了一大堆無聊的「學習紀錄」叫苦連天,卻沒有人敢對教育當局這種「傳統」提出質疑,並研究它對於孩子的學習究竟有沒有功能?

為什麼我們跟孩子放學回家後的第一句對話總是「今天功課多不多?」

然後以此來安排我們課後的親子生活?

為什 麼當我帶著孩子暢遊歷史古都北京、哈爾濱,回到精彩的歷史現場、享受風土民情及戶外運動時,我的女兒卻天天都在為她學校的寒假作業擔憂──明明我們就正處在一個比寒假作業更棒的學習契機裡?

這些,都在本書中得到了解答。

我跟許多女兒的同學家長分享了此書,令我訝異的是,聽到書中論點的家長們,絕大多數早就懷疑「家庭作業」的必要性。

只是,我們卻沒有勇氣,做「拒絕回家功課」的家長。

多麼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可以身處在更「信任孩子」的教育環境中,屆時,家庭作業將成為「歷史遺跡」,而孩子們則享有更愉快的童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