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中作文題目中常常會有「長大後的志願是什麼」,有的孩子寫要當老師、警察、醫生等,這些的志願當然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有的是爸媽的心願,有的是喜歡,有的是可以賺很多錢,當然也有那種根本就不知道長大的志願要做什麼,為了完成作文功課隨便亂編一個的。

回想自己小時候的志願就是當老師,理由很簡單,看到老師可以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字,自己也想能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字。

後來長大了,則更希望自己當老師能讓小朋友藉由接觸大自然,快樂的學習成長。

我特別喜歡《窗口邊的小荳荳》書中敘述的教學:

一位令老師頭痛的叫小荳荳的孩子,一年級就被退學,來到「巴氏學園」的童年成長故事。

因為上課、方式與眾不同,小朋友可以從自己喜歡的科目先做起,每個小朋友都能開心的「上課」,就算是不喜歡的功課也能在放學前完成,培養自動自發負責的良好學習習慣。

每天都要吃「海的東西」、「山的東西」,這樣就不會有偏食。

因此,小荳荳在「巴氏學園」快樂的成長。

但是現在的小孩就沒有「小荳荳」那樣幸運,雖然物質享受得很好,但社會環境的不同和升學壓力,往往逼得小孩喘不過氣來,除了學校課業,在課餘時間,還得像大明星一樣趕場補習,這樣的補習是小孩喜歡,或心甘情願,還是父母的安排呢?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長不注重孩子本身的喜好,不看重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的希望孩子爭取好成績、學習各種才藝,希望他們將來有所成就。

但是,並不是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兒童,也不是每個小孩都能考試得高分,每一個都能當醫生賺大錢,大家都知道要因材施教,因為天生我才必有我用,但還是一味的「逼迫」孩子,最後弄得孩子難受、父母生氣。

看過一部很有趣的卡通電影《功夫熊貓》,說的是一個很胖又愛吃的熊貓故事。

這位笨拙的熊貓從小夢想著自己是一個身懷絕技的大俠,立志成為武林高手,他的鵝爸爸卻要他繼承他的事業——麵店。

他萬萬沒想到竟然被選中為傳說中的武林高手「神龍大俠」,但他的師傅不相信又胖又愛吃的熊貓會成為「神龍大俠」,所以想盡方法要趕走他。

到最後他的師傅明白自己錯了,訓練他不能像訓練五俠客一樣的方式訓練他,師傅發現當熊貓專注在吃的時候就能發揮他無限的潛能,轉換成他最大的力量。

最後熊貓實現了夢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神龍大俠,並且拯救了整個和平谷。

我們是否也能和故事中的師傅一樣發現熊貓的特點,還是一味的要把熊貓和五俠客相提並論呢?

記得一位校長曾舉這麼一個例子:

一個杯子裡只有半杯水,你會說:「怎麼只有半杯水?」

還是會說:「還好還有半杯水呢?」

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引導與啟發孩子發揮自己特長,相信他們更能展現出他們本身的才能,擁有他們自己真正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