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裡,有隻著名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直嚷嚷說葡萄是酸的;後來的人就稱擁有這種心態的人是「酸葡萄」,言下之意,負面的意味當然高過正面。

不過,酸葡萄真的可以應用得很廣,舉凡失戀的人、生意沒有接到、考不上的學校、得不到的職位,說不定當事人就會講出「酸葡萄」的話。

佛經裡把「求不得」視為人生的八苦之一,有沒有想過,「得不到」的滋味,其實是酸的。

然而,「酸葡萄」如果運用得當,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可以轉移我們一直沉浸在求不得、得不到的失望與痛苦裡。

反正,既然我們根本吃不到這些葡萄,就無法得知葡萄是酸還是甜的,說它們酸一點也不為過,這樣想,當然可以轉移我們的思緒與注意力,只要我們能夠學習珍惜那些我們吃得到的葡萄,品嚐它們的滋味,吃不到的,或許還真的不到採收的時節,就讓它們繼續留在藤架上吧。

所以,有些勵志的書籍,動不動就勸人不要有「酸葡萄」的思緒,一定要培養奮鬥、爭取、抱定「有志者事竟成」的抱負,有位以勵志文章出名的作家寫道:與其想「吃不到的葡萄都是酸的,」還不如想成「從網子裡溜走的魚,每條都是肥的。」

這樣想,當然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然而,人生的爭取掠奪,總會有要歇歇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就是要從葡萄藤下走開;有些時候,魚就是會從網目間溜走,雖然可惜,卻得接受。

美國人不有一句口頭禪說是「SHIT HAPPENS」嗎?

當然,「酸葡萄」的運用,還是應該有些法則,如果應該爭取而不去嘗試,只會一味詆毀別人的東西,那也絕不是健康的心態。

「酸葡萄」作為「合理化」的心理防衛機轉,應該在「安慰」與「自欺」間找到一道防火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假面」的功能是供當事人逃避痛苦,而不是逃避現實。

「酸葡萄」結合幽默的功能,就是讓當事人找到管道發洩、嘲弄自己的失望,但不應該是扭曲或變成習慣性的逃避現實。

所以,如果生活情境裡,當你發現自己由於「求不得」,忍不住說出「酸葡萄」的話時,不要自責,也不要以為自己出了什麼問題,那鐵定是正常的,我們只要記住,生活是一個進行式,吃不到這裡的葡萄,也許哪廂的荔枝已結滿累累的果實。

「唉呀,那班公車開那麼猛,鐵定會出事。」

當我由於趕不上一班公車,不禁在心裡這般嘟嚷時,我發現自己又長出了狐狸臉。

怎麼辦呢?

我想起自己多年前的一段文字:「當生命歷程裡同樣出現結實累累而又高不可攀的葡萄時,在百般徒費力氣的縱躍奔摘後,我們總不可避免地要重複狐狸的角色;雖然我們不太好意思承認。伊索狐狸的基因隱藏在每個人的細胞室裡,在曾經追尋而不免落空的境況裡,是我們的護身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