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則新聞報導說:南投光華國小老師簡世明,在自然科畢業考卷上出了20分的送分題,內容全都是他向學生道歉的字句,包括自己上課遲到、發脾氣等等,「對不起,雖然我很努力,但有時候還是會控制不住脾氣」,「我常責罵你們不用功,其實我自己小時候也不怎麼努力」,「不認真聽我的課是個壞習慣,但你不會因此而沒出息」。

老師更進一步跟學生坦承,真的很難做到公平,「我對某些討喜的孩子,還是會不自覺地比較客氣」,最後還寫上:「坦白面對自己,真誠的道歉,真的有點難,但我願意。」

一言一句道出了老師對學生的疼愛。

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很難得去跟人家說對不起,我覺得如果我先跟你說對不起,那我會打動你、感動你,做錯了就對不起,我想這是很好的品德教育。」

老師的真心話,感動了學生。





知恥近乎勇

孔子在《禮記‧中庸》中說「知恥近乎勇」,大意是說有羞恥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

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一個人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

有羞恥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突出表現。

然而,隨著現代社會道德標準的低下,不知羞恥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多了。

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中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

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萌動,只有禽獸才不具備人類的這些天然的善性。

人有「羞惡之心」,才會在名利面前表現出高風亮節。

由此看來,人有知恥之心,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欲望的驅使。

否則,人沒有了羞恥心,就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出來。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會覺的羞恥,能夠有勇氣改正,那還為時不晚。

如果安於羞恥,或者不覺的是羞恥,反以為是榮耀,那就是無藥可救。

上面寫的都顯示出不知恥的非人,禽獸也,所以我們怎麼可以給禽獸治理國家呢?





真誠無敵

人孰能無過,「對不起」,是一句基本的生活禮貌用語。

向別人真誠的說「對不起」時,便是向對方表明自己做得不好,在自省中感覺內疚,並為自己的過失表示歉意,願意對這三個字負起責任,並希望對方能理解並原諒自己。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彌補瀕臨破裂的關係,還可以增進彼此感情。

道歉也並非恥辱,而是真摯和誠懇的表現。

若是認為有人得罪你,而對方並沒有向你道歉,那也不需因此而悶悶不樂,或許對方也正為了如何表達歉意而難過呢。

而他人或許真有錯在先,但我們若為了爭理或爭面子,硬要對方低頭,或是認為對方不值得被原諒而心存報復,反而有如將心自囚牢獄,而製造出日後更大的愧疚。

過多的情緒性字眼,往往只在突顯自己的重要性,在與人溝通與處理事情上,並沒有幫助。

內心的表達是最需要真誠的,出自真誠的行為,就是尊重。

人若真誠,就能體察內心由內而發的善念及自我要求的力量,為自己所說的話,與所做的事負責,表裡如一,誠實面對自他。

但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來贏得別人的真誠,這本身已是虛偽。

真誠的付出時,或許會使你的利益受到損害,但你的內心深處是寧靜、安穩的,若放棄真誠,不安也隨之來臨。

人之相交,貴在於心。

真誠態度能縮小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樣的交流才能直達對方的心底,產生共鳴。





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認錯是一種好習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憂鬱 的頭像
    藍色憂鬱

    夢想天空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