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處於順境的人,往容易傾向於相信自己是得天獨厚的天之驕子,儘管一開始心理投並不這麼想,然當這種自信逐漸深化於對自我的認知上時,他可能開始失去同情他人脆弱處境的耐性,並逐漸忽略自己的謙卑的一面。

在強者的邏輯上,人的價值表現在成就,而衡量成就的方式,往往落於權勢、財富、與地位的累積。

長期處於順境的人,亦意味著其三者累積歷程的順遂。

然這種順遂並不意味著他同時累積同情與謙卑等精神上的資產,而可能因為過度相信自己身為強者這件事,而逐漸失去那柔軟的心。

自去年十一月份中旬,我忽然間從就業服務站外勞與新雇主媒和的場合裡發現台灣景氣的變化,接而在一兩天之內,驟然發現關廠歇業的個案急速增加,一直到跨過元旦之後,這奏變略有減緩的趨勢。

然而換來的是雇主單方面宣布無薪休假,以及採取變動工時的案例增加。

站在社會的底層,對於社會資本逐漸掏空的變動是敏感的,因為個案形式的改變與數量明顯的增加。

產業界的經濟風暴,意味著人們消費力的減少,這時有越來越多人們的物質慾望逐漸不能被自己的所得所平衡。

換句話說台灣人滿足物質慾望的能力有與東南亞那些外勞輸出國拉近的趨勢,這不是說那些國家國力的提升,而是台灣國力的下降。

經濟學者對此多有疑慮,並懷疑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強國的沒落,而世界將走入 均貧的狀態?

關於這點我不是很懂,但在這個當下我很有興趣觀察人心的變化,亦即同情與謙卑這兩種東西在社會裡的增長。

在強者的邏輯裡,對於弱者的進行協助的心態,是一種拉拔。

用強者的文化去教育弱者,以企圖讓處於底層的人們,學會成功的方式,而改善卑微的處境。

然而在這種心態裡頭,免不了存在著輕視,以及某種傲慢。

同時在這種邏輯底下的弱者,亦因為自卑感,而很容易產生對於強者的敵意與排斥,自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圈,以透過間接的與強者的切割來保存自己特性,並透過這種被保存下來的特性,維繫自身的存在的事實。

在強者得以主導一切的時機裡,透過教育與反教育這兩股力量,維繫著人們共同的價值觀。

如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接觸到一種為數眾多的訊息,諸如:一碗麵、乞丐囝仔、王永慶這種有骨氣,力爭向上的故事;同時歌誦著豪門婚禮、貴婦這種天之驕子的境遇。

並往往對於享受自身卑微處境的人們視而不見。

然社會的真實是,多數的人們出身於卑微,卻不願意承認那種出身。

台灣這個社會,願意施捨的人很多,儘管再怎麼差,錢再怎麼不夠花。

但是會抱持著同情與謙卑的態度去做施捨這件事的人可能不多。

也就是說丟一些錢給沒飯吃的人很多,但這些人之中願意去聽沒飯吃的理由的人可能很少,因為沒飯吃的處境,等同沒資格言勇,而那些人偏偏喜歡用言語唐塞自己的卑微,並彰顯強者的氣勢,那種意圖最讓強者受不了,因為有被挑戰的感覺,儘管不見得自己真的受到挑戰,因此多數的乞丐是沉沒的,而話多的乞丐意味著瘋狂。

但話又說回來,誰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那麼強?

強到沒時間聽弱者多說一句話的地步?

甚而沒有空間想像自己能夠嘗試體驗那些弱者的處境?

至於卑微的人,又何嘗不輕視自己,以致於將身體與命運的支配權交付予能夠賞口飯吃的強者呢?

有多少人期望能夠簽署一份賣身契,以換來豐厚的物質身活、社會地位、與美名?

而有多少人願意接受自己卑微的事實,並朝著與強者相反的理想前進?

如果這種種的型態都能被平衡的被彰顯出來,那麼自卑感才有機會從人心裡去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