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愛小孩絕對不會輸中國人,但是中國小孩在家長過度保護下多半都變得自私自利,不懂應變,依賴心重…
參考一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或許有助我們的下一代。
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上午9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
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我也走進了幼兒園。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
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
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
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
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
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
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
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
走進活動室,只見裏面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
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2歲大的托尼撞倒了。
托尼大哭起來,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
3分鐘後,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托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可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
托尼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墻上貼滿了「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
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
「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
「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墻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
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主動團結合作。」
「比如,配對遊戲、合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
蘇珊娜博士強調說,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
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至於進行什麼活動,由孩子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到戶外玩,只要是幼兒園裏能進行的活動,幹什麼都行。
午餐時間有3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中午12時。
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
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
今天剛剛入園的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
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
可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呆呆地坐在那裏。
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
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沒收」了。
看到這兒,我有些不解。
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
「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
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
「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幼兒園提供3個午餐時間-中午12時、下午1時和下午2時,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
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如果在床上躺20-30分鐘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
這讓我想起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
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裏塞。
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卻制止了我,說:「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
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參考一下德國人的教育方式,或許有助我們的下一代。
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不如從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
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上午9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
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殘酷教育」,我也走進了幼兒園。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
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
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
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
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
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發電」。
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
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
走進活動室,只見裏面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
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2歲大的托尼撞倒了。
托尼大哭起來,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
3分鐘後,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托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可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
托尼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墻上貼滿了「15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
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
「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
「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墻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
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主動團結合作。」
「比如,配對遊戲、合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
蘇珊娜博士強調說,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
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至於進行什麼活動,由孩子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到戶外玩,只要是幼兒園裏能進行的活動,幹什麼都行。
午餐時間有3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中午12時。
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
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
今天剛剛入園的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
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
可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呆呆地坐在那裏。
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
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沒收」了。
看到這兒,我有些不解。
雅娜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喂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
「格碧妮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
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
「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幼兒園提供3個午餐時間-中午12時、下午1時和下午2時,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
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如果在床上躺20-30分鐘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
這讓我想起鄰居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
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裏塞。
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卻制止了我,說:「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
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另一方面,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
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