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繫當下,由此安詳。」

佛祖寥寥數語,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諦:一切隨緣,活在當下。

佛祖的話,真是點石成金。

相比之下,自己在尋找什麼呢?

又在忙碌什麼呢?

是否那種永無止境的滿足,永無止境的追求,甚至對「命運打擊不到的領域」無止境探索,偏離了自我存在的真正意義?

看來,庫裡希坡斯的「過去與未來並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存在』的東西,唯一『存在』的是現在」,是非常有哲理性的。

但按理說,我們對「活在當下」的感悟應當是最深的。

先不說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梁漱溟對人類文明三分法「意欲持中,立足當下」的哲學理論就很實在,永遠長久的人事、世事誰可預知?

然而,現代化浪潮席捲而來,一種時代的強烈緊迫感和內在張力充斥著整個社會,在收穫物質豐裕和制度進步的同時,人們似乎又在精神和心理上丟失了一絲愜意和恬淡。

「活在當下」的話題又顯得如此沉重!

既然如此,我們不仿再思考一下佛陀點撥的道理。

佛陀提醒我們要把重點放在眼前,必須全神貫注於當下,是人生的一種超脫。

活在當下也意味著無憂無悔,對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去作無謂的想像與擔心,所以無憂;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也不作無謂的思維與計較得失,所以無悔。

人能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喜憂而不為一切由心所生的東西所束縛(當然,活在當下也並不意味對未來不思考、不計劃,如果根據自己的行生作分析整理,並對未來作出預測及計劃,這正是活在當下)。

當你活在當下,就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巨大的張力,使你全身心投入,豐富和滿足自己人生的生活方式。

明白了這個道理,無論從哪個層面去看,都是一種進步。

生活有貧窮之分,精神也有「貧窮」區別。

擁有了物質財富很自豪,但是否就沒有煩惱?

無物質財富很悲傷,但是否就沒有期盼?

通常來看,充實的感覺與物質財富的擁有關聯很大,但又是否取決於自己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品質、生活的喜樂、生活的特性?

恐怕只有通過自己靜心去感悟才會得出結論。

有人說:「活在當下是生命空間的機會,回味過去和思考未來是人生的希望。」

但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當下」又是什麼呢?

我看只有嘗到了「當下」這個片刻的甜蜜,才能與過去乃至未來保持步調一致。

就自己而言,生命就是一切。

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試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這一生有無遺憾?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想想看,你這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年輕的時候,你拼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你又結了婚、生了小孩;然後,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你又恨不得趕快退休。」

最後,你真的退休了,而且又老了,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

當你真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你勞碌了一生,奔波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從來沒有顧及「當下」。

無可非議,這是做人的天份與道德。

然而,我不知道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秒,是否會有「時不我予」的感慨?

誠然,人總有一死,這是鐵的定律,無法改變。

佛家「不強求,不妄取,貴在隨緣;讓該來的來,讓該去的去,不欣羨別人,不哀憐自己;不留戀過去,不幻想未來,把握現在,播撒良種,只問耕耘,不問結果;不悲過去,不貪未來。」

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但人生只有一次,失去永不再來,對於愛你的人,父母、愛人、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及所有相識的人,我們「當下」就應當好好的珍惜,要時刻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世間的人和事,多一份愛心,多一點寬容,多一些理解,不要把可以去做但沒有去做的事遺憾在心頭。

往事如煙,已隨風而去,未來像雲又像霧,飄忽不定。

對世態炎涼,人間冷暖,要看的開,放的下,一切隨緣,一切隨意,安然面對,泰然處之,用心生活。

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面對失去,而是沒有好好把握當下。

感謝上蒼讓我存在,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所擁有的一切。

當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笑容依然燦爛,活在當下,珍惜每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憂鬱 的頭像
    藍色憂鬱

    夢想天空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