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波士頓唸書時,曾認識一對公費留學的夫妻朋友,先生在通過博士論文口試的那個月,發現自己得到一種罕見的癌症,而且是末期。
太太在電話那頭哽咽:「他病了,為什麼這麼好的人會碰到這種事?」
在美國和他們互相照顧,親似家人的我,竟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出殯那天,我在告別式上,看到太太和4歲與6歲的小女兒,站在台前木然遲緩地鞠躬答禮,想到「她們母女三人,以後要怎麼走下去?」
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悲傷與不捨,淚水也止不住地流,滴在黑色的衣襟上,我自己,都快哭到昏厥。
直到晚上,哀慟的太太才喃喃自語說:「你看他做人多成功!」
那時只剩下我,聽她沒頭沒腦地說,「來的人都捨不得他,好多人在哭,連你也哭成這樣。」
我是真的除了哭,什麼也不會。
後來,我才知道,好多人跟我一樣,碰到這種情況,常不知所措。當朋友生病、面對親人死亡、離婚或失業時,自己會突然「失能」,變得不會說話,也不會應對,甚至,連手腳都不會擺。
但我對自己的無能,卻有些愧疚與不安,直到讀了一篇報導,心中才慢慢釋然。
美國杜克大學社區健康照護中心的社工師皮契爾解釋,如果我們目睹別人的痛苦或不安,會變得無能無語,甚至想逃離,都是正常反應,因為,那表示我們對此也感到害怕或焦慮。
但安慰陪伴,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許多研究發現,人在沮喪時,如有朋友相伴,即使是最拙的話,也有安慰效果。因此,每個人都該培養這種能力,才能與人互為支持,彼此幫助。
於是,我開始我的學習之旅。
去請教不同人,特別是有經驗的心理諮商與輔導人員,問他們怎麼適切、有效地陪伴朋友?
當朋友生病了
在馬偕醫院的協談中心,和社工師曹淑華聊起上述遭遇。
她勸我別太自責,別怪自己好像使不上力。其實,無聲的陪伴與關心,已經給他們很大的力量。
但她也提出許多建議,卻是我從前不知道的。
像是朋友罹患重病時,我們能做的,是先傾聽及接納他的感受,而不是用常識或醫學知識與他辯駁,企圖說服他別擔心。
生病的人多半既震驚又害怕,也可能忿忿不平,覺得為什麼是他,或已坦然接受。
但不管怎麼樣,都要先接受他複雜的情緒,讓他安全無懼地說出來。
接下來,再表達你對他的疼惜或不捨。
像是「知道你病了,我心裏也好難過」。
如果已進入重大手術或化療,不妨告訴他:「你好勇敢,聽說這種手術或化療很辛苦,你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他的情況愈來愈糟,甚至進入臨終狀態,更要仔細聽他心裡想說的話。
因為他有可能想交代後事,也可能想感謝或叮嚀朋友,別拒絕或壓抑他,不要用「別想那麼多,一切都會沒事」的話來搪塞。
反而要適時問他,「你還想做什麼?」、「還有什麼願望?我們可以幫忙的?」
當朋友失去所愛的人
至於那位太太的遭遇,曹淑華說,我和她一起同哭,是再好不過的安慰了。
面對親人的亡故,人會有很多情緒,像傷心、哭泣、自責或強烈的失落感,這時,還是先照顧他的情緒。
當對方傷心哭泣時,就在旁邊遞上衛生紙,拍拍他或抱抱他。
人在極度哀傷時,無形的肢體語言,比什麼都有用。
如果還是想說點話,不妨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是」、「我也很想念他」。
但別說:「別再哭了,這樣哭對你身體不好」或「你要節哀順變」,因為這只反應出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趕快停止這窘境。
但真正對他好的,是讓他的悲傷有個出口,把情緒宣洩出來。
有時候,做點什麼會比說什麼更好。
但別只說:「要幫什麼忙,告訴我」,而是更具體的:「我要去超市買菜,要不要順便帶點東西給你?」或「我要帶小孩去看電影,你那個大的可能有興趣,要不要讓他一起來?」
不著痕跡的邀約或幫忙,會給對方說不出的溫暖。
最後,失去親人的朋友,需要長期陪伴和關注,而不是葬禮結束就好了。
根據觀察,失去親人,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有人更長。
所以做朋友的,別忘了繼續關心他,隔一陣子打個電話、寫個E-mail或卡片,問候一下。
我很感謝曹淑華給我這麼多寶貴的建議,如果能早點知道該多好。
但陪伴安慰原來不止一種,還有別的,而我很快就碰到了。
當朋友丟臉難堪
那天一大早,我被急促的電話聲吵醒,「我的事,有人說要爆料,」一個女友慌張地說。
「什麼事?」
「就是我和某人在一起的事。」
原來,是前陣子和她有親密關係的男子,身旁還有許多舊愛,其中一人威脅她離開,否則要把她抖出來。
「這樣會害死我,我還有先生和小孩,」她急得哭起來。
我嘆了一口氣,心想「我不是都跟妳講過了」,但看她如此驚慌,便不忍再苛責。
後來,她吃了很長一段時間抗憂鬱的藥,醫生診斷她是重度憂鬱。
她的事,又再一次讓我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好的安慰者,除了耿直的脾氣和強烈的道德感,好像什麼忙也幫不上。
於是,我又帶著疑惑,去找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關輔中心主任葉貞屏。
在討論過程中,她給我許多亮光,讓我知道,做人,其實可以更柔軟有彈性。
從頭講起吧,如果朋友願意跟你說他丟臉不光彩的事,表示你是他可信賴的對象。
要珍惜這陪伴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除你以外,再也沒有人可以講。
不過,如果你的價值觀和他有所不同,基於安慰陪伴的立場,不妨先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傾聽並接納他的感受。
接納他的情緒,不等於贊同他的行為,所以不用太緊張。
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不妨委婉告訴他:「我可能不適合陪你,因為我怕把情緒帶給你,也許某某人比較適合。」
但不管是否贊同對方,在傾聽過程中,不要急著給建議,而是等他自己說。
從他談話內容,再增強可行的部份。
因為,成年人多有自己的打算,做朋友的不見得全盤瞭解,如果冒然給建議,恐怕不夠完善。
如果事情發展不順遂,當事人也許還會怪你,損及兩人情誼。
也有可能,是朋友的另一半發生狀況,帶給他難堪。
此時,別過度追問或加油添醋,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些人會希望別人別再問,因為那像在傷口上撒鹽。
有些人會覺得很丟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如果是這樣,不妨安慰他:「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也不會這樣看你。」
站在他那邊,給他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是他受到八卦或攻擊,不妨等候他的反應或需要。
假如是他受到委曲,一定會想澄清,此時聽就好了,但在他想報復或還擊時,適時提醒一下:「這樣做好嗎?可能會對你更不好。」
讓他冷靜下來。
假如他根本不願意提,就跟他一樣,若無其事,一直到他想講或需要協助,這就是沉默的陪伴。
如果他離婚了
其實,我更常碰的問題是,身旁的朋友離婚了。
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我找了好多專家的意見,特別是美國人的,因為他們離婚率比我們高(美國是每兩對有一對,台灣是每三對有一對),他們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教人如何陪伴離婚的朋友,整理如下:
別隨便說恭喜。
雖然現在離婚愈來愈普遍,對有些人來說,離婚甚至是一種解脫,但《療效對話》的作者南絲.格爾馬丁仍提醒,真正離過婚的人都知道,那是很大的失落,實在說不上恭喜。
先陪伴寬慰他們低落的心情。
某些人離婚後會變得很沮喪,特別是因配偶外遇而離婚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貶抑,認為是自己留不住另一半。
這時朋友能做的,是先聽他說任何低潮沮喪的話。
需要時,適時提醒一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問題,別太自責。」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
可陪伴、可傾聽,但一定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與婚姻,因為那對於安慰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會讓他更沮喪,覺得自己的過去,好像做了一件很糟的事。
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的心理學教授茱莉亞.福特說,「做朋友最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投入別人的婚姻,並告訴別人該怎麼做。」
謹守朋友的本份,就是讓他知道,你願意陪伴他,並相信他有能力處理。
看他的支援系統夠不夠?
有時候,還得問一下:「錢夠用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有其他親友的支持嗎?」
把他拉回現實面。支援系統較強的人,適應得較好,也容易走出婚變的陰霾。
若有需要,建議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
有些人在離婚後,會想和對方復合,或者和其他人約會,也可能陷入混亂的情感糾葛,若有需要,不妨建議他去找婚姻輔導人員,給他較好的協助。
如果他被資遣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幾年常發生的,那就是因組織的縮編或解散,朋友被資遣、優退或解僱了。
最近發生在我身旁的,是個跑了十幾年新聞的男記者。
也是一大早,打電話到辦公室找我,一開口就說:「我上個星期已經離開報社了。」
「什麼?你怎麼沒跟我說,這麼重要的決定,」我大叫,雖然之前已略知一二,但還是令人吃驚。
「我什麼人都不想見,我已經躲起來好幾天了,但今天狀況實在太糟了,所以才打電話給你。」
我想起來前面幾位輔導人員所說的,當朋友主動找你時,表示你是他重要的支援系統。
所以,我趕快放下手邊寫不完的稿,專心聽他說。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為這地方賣命十幾年,這麼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在,連戰場都沒了,」他打開心中的鬱悶,一點一滴說了起來。
和前面幾位朋友一樣,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
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工作場所的人事糾紛,讓他不得不離開戰場。
才四十出頭,還不到退休年齡,這對有社會壓力的男人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打擊。
所以,我跑去請教同是男性的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張德聰,問他怎麼安慰這樣的朋友?
他說,中年失業的人,多是中階主管或資深人員,所以會夾雜著許多情緒與不平,像是面子上過不去、不甘心,或即將而來的經濟問題。
因此,除了聽他們倒垃圾,也可從這幾方面安慰他。
像是別急著問問題或給建議。
剛失業的人,最怕別人問:「你接下來要幹什麼?」
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當然不知如何回答。
也別一直「指導」他該怎麼做,好像我們比較能掌握人生,實際上,失業的人,自信心已經很低,別再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
小心自己的言語,肯定他們過去的表現。
失意受挫的人,很容易把事情放大或扭曲,所以,我們得留心自己的言行,也要同理對方的遭遇。
告訴他:「你以前就很棒、很負責。」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做的某件事,真是太好了。」這些都是肯定他的價值與表現。
別讓他太封閉自己,適時邀他吃飯、做喜歡的事。
中年失業的人,很多是靠朋友才站起來的,因為,中年人多有豐沛的人脈與資源,可互相支持。
邀他出來,讓他知道,朋友一樣支持他,情誼不受影響,這是給失業者正面的經驗。
小孩考試升學不理想時
中年時,還會碰到親子升學與教養的問題,特別是中年的媽媽,很容易覺得挫折沮喪。
像前陣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揭曉了,我有個朋友的朋友,為了小孩的成績哭了三天三夜。
我朋友問我,她的眼睛都哭腫了,怎麼勸比較好?
主修兒童心理和輔導的葉貞屏建議我,轉告那個朋友,先肯定那個傷心媽媽所做的努力,包括每天照顧小孩的三餐作息,接送他上下學與補習,還有其他的。
再提醒她,是不是對小孩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繼續責備孩子,會不會讓兩個人更加疏遠,關係更緊張?
如果那個媽媽還是很傷心,不妨找她出去逛菜市場、爬山運動,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過了幾天,我朋友告訴我,這幾個建議還滿管用的,那個傷心的媽媽,不再那麼執著孩子的學測成績,母女倆終於可以說話,也願意和她出去逛街買菜。
得著安慰的勸,有時真管用。
經過這幾次事件,我也比較懂得怎麼安慰別人,但願你也能從這些建議得著幫助,陪伴需要的人。
因為,我們永遠會記得並感謝,在我們最傷心失意時,曾拉我們一把,或說一句貼心話的人。
不要高估自己的聰明 低估自己的愚蠢機會的後腦袋是禿頭、是沒有毛的,當它從你身邊經過時,若沒有好好把握、沒有立即抓住,它,一溜煙,就走了!
小時候,我住過台南縣後壁鄉,也住過嘉義縣的義竹鄉;而在這兩鄉之間,有一個小鎮,叫做鹽水鎮。
大家都知道,鹽水鎮最有名的是「蜂炮」!
每年元宵節,數以萬計的人群湧向鹽水鎮,大家全副武裝、戴上安全帽,深怕被「萬炮齊發、四處亂射」的蜂炮炸到!
而電視台也做現場轉播,讓人看了既緊張、又刺激。
可是,元宵節一過後,鹽水鎮,又變回它靜悄悄、樸素無華的面貌。
每當我南下演講,就順道回家鄉,去探訪昔日的朋友、師長;可是,當車子開進鹽水市區時,只覺得這個鎮人車稀少、房子老舊,要找個鹽水意麵、肉丸,或觀光指南上所寫的點心、小吃,都不容易找到。
真的,鹽水鎮是沒落了。
說好聽一點,鹽水鎮保存了安靜清純、古老小鎮的風貌;但,說現實一點,它已沒有繁榮商業,年輕人口都外流了。
怎麼會這樣呢?
鹽水鎮,原本是個很繁華的城市呀!
您知道嗎,一百多年前,鹽水就有船隻可以進出的港口,人潮甚多;在那日據時代,日本人甚至規劃縱貫鐵路經過鹽水,讓鹽水能擁有水運和鐵路的優勢。
然而,當時有許多地方大老和仕紳都認為,若讓鐵路經過鹽水,一定會斬斷「龍脈」、破壞當地極佳的「風水」,也會影響地方的繁榮,因此,他們誓言反對到底——絕不准許鐵路經過鹽水。
好了,不准許就不准許,鐵路計畫為了不觸怒老百姓,就只好改道,改在「新營」設站。
沒想到,經過數十年的變遷,新營早已升格為「市」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有縣政府、縣議會、體育場、文化中心、大賣場……而鹽水呢,靜靜地,沒有商業氣息,年輕人都「外出找工作了」,只剩下眾多的老年人口。
唉,這要怪誰呢?
大概是要怪以前那些地方大老、仕紳,沒遠見、沒眼光,不懂得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以致錯失繁榮地方的大好機會!
我有個親戚,五專畢業,母親叫他趕快再念書、再學英文。
可是他說:「念什麼書?學歷哪有什麼用?文憑無用啦!我會電腦就行了,我幹嘛要會講英文?」
如今,十年過去了,他在一家電腦公司裡上班,可是,他想要的職務,都無法升上去,公司也不可能派他出國;而他,總是埋怨公司歧視他「沒有學歷」。
最後,他被裁員了!
相反地,這親戚的五專同學,家境清寒,但畢業後,卻不斷地插班大學夜間部,又到台大學分進修班上課,現在,已在新竹科學園區的電腦公司,擔任中階主管。
人,常以自以為是的想法,來拒絕新觀念、新事物,以致使自己成為一個「拒絕鐵路的城市」,而逐漸衰微、沒落!
您知道嗎?
自尊與自大之間,相差甚微,很難區分,但是,自大之極,就是「自閉」呀!
就像,過去許多台灣人在大陸相遇時,都會相互問候:「你也來大陸啊?來玩嗎?」
可是,經過不到五年的光景,台灣人在大陸相遇,問候語已經改為:「來找工作嗎?工作找到了沒?」
唉,世事變化難料,光景變化之快,豈不令人唏噓?
有一位企業家說:「成功的祕訣,歸納起來只有一個,就是產品、產品、產品;只有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才能使公司永續經營。」
而我們自己,就是一個「產品」啊!
如果我們自傲、自大,甚至自閉,拒絕外來的新知識、新挑戰,我們如何讓別人接受我們這樣的「產品」?
如果,我們的產品老舊,沒有創意、沒有新樣式、或新功能,誰會多看我們一眼?
所以,宋朝大儒朱熹曾寫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的確,我們生命的溝渠,必須有「源頭活水」不斷地注入,才會有清淨的渠水!
我們生命的產品,也必須有「新花樣」、「新招式」,才不會自閉、自斃,而遭到淘汰!
太太在電話那頭哽咽:「他病了,為什麼這麼好的人會碰到這種事?」
在美國和他們互相照顧,親似家人的我,竟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是好。
先生出殯那天,我在告別式上,看到太太和4歲與6歲的小女兒,站在台前木然遲緩地鞠躬答禮,想到「她們母女三人,以後要怎麼走下去?」
心中就有說不出的悲傷與不捨,淚水也止不住地流,滴在黑色的衣襟上,我自己,都快哭到昏厥。
直到晚上,哀慟的太太才喃喃自語說:「你看他做人多成功!」
那時只剩下我,聽她沒頭沒腦地說,「來的人都捨不得他,好多人在哭,連你也哭成這樣。」
我是真的除了哭,什麼也不會。
後來,我才知道,好多人跟我一樣,碰到這種情況,常不知所措。當朋友生病、面對親人死亡、離婚或失業時,自己會突然「失能」,變得不會說話,也不會應對,甚至,連手腳都不會擺。
但我對自己的無能,卻有些愧疚與不安,直到讀了一篇報導,心中才慢慢釋然。
美國杜克大學社區健康照護中心的社工師皮契爾解釋,如果我們目睹別人的痛苦或不安,會變得無能無語,甚至想逃離,都是正常反應,因為,那表示我們對此也感到害怕或焦慮。
但安慰陪伴,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許多研究發現,人在沮喪時,如有朋友相伴,即使是最拙的話,也有安慰效果。因此,每個人都該培養這種能力,才能與人互為支持,彼此幫助。
於是,我開始我的學習之旅。
去請教不同人,特別是有經驗的心理諮商與輔導人員,問他們怎麼適切、有效地陪伴朋友?
當朋友生病了
在馬偕醫院的協談中心,和社工師曹淑華聊起上述遭遇。
她勸我別太自責,別怪自己好像使不上力。其實,無聲的陪伴與關心,已經給他們很大的力量。
但她也提出許多建議,卻是我從前不知道的。
像是朋友罹患重病時,我們能做的,是先傾聽及接納他的感受,而不是用常識或醫學知識與他辯駁,企圖說服他別擔心。
生病的人多半既震驚又害怕,也可能忿忿不平,覺得為什麼是他,或已坦然接受。
但不管怎麼樣,都要先接受他複雜的情緒,讓他安全無懼地說出來。
接下來,再表達你對他的疼惜或不捨。
像是「知道你病了,我心裏也好難過」。
如果已進入重大手術或化療,不妨告訴他:「你好勇敢,聽說這種手術或化療很辛苦,你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他的情況愈來愈糟,甚至進入臨終狀態,更要仔細聽他心裡想說的話。
因為他有可能想交代後事,也可能想感謝或叮嚀朋友,別拒絕或壓抑他,不要用「別想那麼多,一切都會沒事」的話來搪塞。
反而要適時問他,「你還想做什麼?」、「還有什麼願望?我們可以幫忙的?」
當朋友失去所愛的人
至於那位太太的遭遇,曹淑華說,我和她一起同哭,是再好不過的安慰了。
面對親人的亡故,人會有很多情緒,像傷心、哭泣、自責或強烈的失落感,這時,還是先照顧他的情緒。
當對方傷心哭泣時,就在旁邊遞上衛生紙,拍拍他或抱抱他。
人在極度哀傷時,無形的肢體語言,比什麼都有用。
如果還是想說點話,不妨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是」、「我也很想念他」。
但別說:「別再哭了,這樣哭對你身體不好」或「你要節哀順變」,因為這只反應出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趕快停止這窘境。
但真正對他好的,是讓他的悲傷有個出口,把情緒宣洩出來。
有時候,做點什麼會比說什麼更好。
但別只說:「要幫什麼忙,告訴我」,而是更具體的:「我要去超市買菜,要不要順便帶點東西給你?」或「我要帶小孩去看電影,你那個大的可能有興趣,要不要讓他一起來?」
不著痕跡的邀約或幫忙,會給對方說不出的溫暖。
最後,失去親人的朋友,需要長期陪伴和關注,而不是葬禮結束就好了。
根據觀察,失去親人,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有人更長。
所以做朋友的,別忘了繼續關心他,隔一陣子打個電話、寫個E-mail或卡片,問候一下。
我很感謝曹淑華給我這麼多寶貴的建議,如果能早點知道該多好。
但陪伴安慰原來不止一種,還有別的,而我很快就碰到了。
當朋友丟臉難堪
那天一大早,我被急促的電話聲吵醒,「我的事,有人說要爆料,」一個女友慌張地說。
「什麼事?」
「就是我和某人在一起的事。」
原來,是前陣子和她有親密關係的男子,身旁還有許多舊愛,其中一人威脅她離開,否則要把她抖出來。
「這樣會害死我,我還有先生和小孩,」她急得哭起來。
我嘆了一口氣,心想「我不是都跟妳講過了」,但看她如此驚慌,便不忍再苛責。
後來,她吃了很長一段時間抗憂鬱的藥,醫生診斷她是重度憂鬱。
她的事,又再一次讓我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好的安慰者,除了耿直的脾氣和強烈的道德感,好像什麼忙也幫不上。
於是,我又帶著疑惑,去找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關輔中心主任葉貞屏。
在討論過程中,她給我許多亮光,讓我知道,做人,其實可以更柔軟有彈性。
從頭講起吧,如果朋友願意跟你說他丟臉不光彩的事,表示你是他可信賴的對象。
要珍惜這陪伴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除你以外,再也沒有人可以講。
不過,如果你的價值觀和他有所不同,基於安慰陪伴的立場,不妨先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傾聽並接納他的感受。
接納他的情緒,不等於贊同他的行為,所以不用太緊張。
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不妨委婉告訴他:「我可能不適合陪你,因為我怕把情緒帶給你,也許某某人比較適合。」
但不管是否贊同對方,在傾聽過程中,不要急著給建議,而是等他自己說。
從他談話內容,再增強可行的部份。
因為,成年人多有自己的打算,做朋友的不見得全盤瞭解,如果冒然給建議,恐怕不夠完善。
如果事情發展不順遂,當事人也許還會怪你,損及兩人情誼。
也有可能,是朋友的另一半發生狀況,帶給他難堪。
此時,別過度追問或加油添醋,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些人會希望別人別再問,因為那像在傷口上撒鹽。
有些人會覺得很丟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如果是這樣,不妨安慰他:「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也不會這樣看你。」
站在他那邊,給他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是他受到八卦或攻擊,不妨等候他的反應或需要。
假如是他受到委曲,一定會想澄清,此時聽就好了,但在他想報復或還擊時,適時提醒一下:「這樣做好嗎?可能會對你更不好。」
讓他冷靜下來。
假如他根本不願意提,就跟他一樣,若無其事,一直到他想講或需要協助,這就是沉默的陪伴。
如果他離婚了
其實,我更常碰的問題是,身旁的朋友離婚了。
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我找了好多專家的意見,特別是美國人的,因為他們離婚率比我們高(美國是每兩對有一對,台灣是每三對有一對),他們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教人如何陪伴離婚的朋友,整理如下:
別隨便說恭喜。
雖然現在離婚愈來愈普遍,對有些人來說,離婚甚至是一種解脫,但《療效對話》的作者南絲.格爾馬丁仍提醒,真正離過婚的人都知道,那是很大的失落,實在說不上恭喜。
先陪伴寬慰他們低落的心情。
某些人離婚後會變得很沮喪,特別是因配偶外遇而離婚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貶抑,認為是自己留不住另一半。
這時朋友能做的,是先聽他說任何低潮沮喪的話。
需要時,適時提醒一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問題,別太自責。」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
可陪伴、可傾聽,但一定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與婚姻,因為那對於安慰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會讓他更沮喪,覺得自己的過去,好像做了一件很糟的事。
康乃迪克大學健康中心的心理學教授茱莉亞.福特說,「做朋友最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投入別人的婚姻,並告訴別人該怎麼做。」
謹守朋友的本份,就是讓他知道,你願意陪伴他,並相信他有能力處理。
看他的支援系統夠不夠?
有時候,還得問一下:「錢夠用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有其他親友的支持嗎?」
把他拉回現實面。支援系統較強的人,適應得較好,也容易走出婚變的陰霾。
若有需要,建議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
有些人在離婚後,會想和對方復合,或者和其他人約會,也可能陷入混亂的情感糾葛,若有需要,不妨建議他去找婚姻輔導人員,給他較好的協助。
如果他被資遣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幾年常發生的,那就是因組織的縮編或解散,朋友被資遣、優退或解僱了。
最近發生在我身旁的,是個跑了十幾年新聞的男記者。
也是一大早,打電話到辦公室找我,一開口就說:「我上個星期已經離開報社了。」
「什麼?你怎麼沒跟我說,這麼重要的決定,」我大叫,雖然之前已略知一二,但還是令人吃驚。
「我什麼人都不想見,我已經躲起來好幾天了,但今天狀況實在太糟了,所以才打電話給你。」
我想起來前面幾位輔導人員所說的,當朋友主動找你時,表示你是他重要的支援系統。
所以,我趕快放下手邊寫不完的稿,專心聽他說。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為這地方賣命十幾年,這麼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在,連戰場都沒了,」他打開心中的鬱悶,一點一滴說了起來。
和前面幾位朋友一樣,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
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工作場所的人事糾紛,讓他不得不離開戰場。
才四十出頭,還不到退休年齡,這對有社會壓力的男人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打擊。
所以,我跑去請教同是男性的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張德聰,問他怎麼安慰這樣的朋友?
他說,中年失業的人,多是中階主管或資深人員,所以會夾雜著許多情緒與不平,像是面子上過不去、不甘心,或即將而來的經濟問題。
因此,除了聽他們倒垃圾,也可從這幾方面安慰他。
像是別急著問問題或給建議。
剛失業的人,最怕別人問:「你接下來要幹什麼?」
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當然不知如何回答。
也別一直「指導」他該怎麼做,好像我們比較能掌握人生,實際上,失業的人,自信心已經很低,別再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
小心自己的言語,肯定他們過去的表現。
失意受挫的人,很容易把事情放大或扭曲,所以,我們得留心自己的言行,也要同理對方的遭遇。
告訴他:「你以前就很棒、很負責。」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做的某件事,真是太好了。」這些都是肯定他的價值與表現。
別讓他太封閉自己,適時邀他吃飯、做喜歡的事。
中年失業的人,很多是靠朋友才站起來的,因為,中年人多有豐沛的人脈與資源,可互相支持。
邀他出來,讓他知道,朋友一樣支持他,情誼不受影響,這是給失業者正面的經驗。
小孩考試升學不理想時
中年時,還會碰到親子升學與教養的問題,特別是中年的媽媽,很容易覺得挫折沮喪。
像前陣子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揭曉了,我有個朋友的朋友,為了小孩的成績哭了三天三夜。
我朋友問我,她的眼睛都哭腫了,怎麼勸比較好?
主修兒童心理和輔導的葉貞屏建議我,轉告那個朋友,先肯定那個傷心媽媽所做的努力,包括每天照顧小孩的三餐作息,接送他上下學與補習,還有其他的。
再提醒她,是不是對小孩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繼續責備孩子,會不會讓兩個人更加疏遠,關係更緊張?
如果那個媽媽還是很傷心,不妨找她出去逛菜市場、爬山運動,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過了幾天,我朋友告訴我,這幾個建議還滿管用的,那個傷心的媽媽,不再那麼執著孩子的學測成績,母女倆終於可以說話,也願意和她出去逛街買菜。
得著安慰的勸,有時真管用。
經過這幾次事件,我也比較懂得怎麼安慰別人,但願你也能從這些建議得著幫助,陪伴需要的人。
因為,我們永遠會記得並感謝,在我們最傷心失意時,曾拉我們一把,或說一句貼心話的人。
不要高估自己的聰明 低估自己的愚蠢機會的後腦袋是禿頭、是沒有毛的,當它從你身邊經過時,若沒有好好把握、沒有立即抓住,它,一溜煙,就走了!
小時候,我住過台南縣後壁鄉,也住過嘉義縣的義竹鄉;而在這兩鄉之間,有一個小鎮,叫做鹽水鎮。
大家都知道,鹽水鎮最有名的是「蜂炮」!
每年元宵節,數以萬計的人群湧向鹽水鎮,大家全副武裝、戴上安全帽,深怕被「萬炮齊發、四處亂射」的蜂炮炸到!
而電視台也做現場轉播,讓人看了既緊張、又刺激。
可是,元宵節一過後,鹽水鎮,又變回它靜悄悄、樸素無華的面貌。
每當我南下演講,就順道回家鄉,去探訪昔日的朋友、師長;可是,當車子開進鹽水市區時,只覺得這個鎮人車稀少、房子老舊,要找個鹽水意麵、肉丸,或觀光指南上所寫的點心、小吃,都不容易找到。
真的,鹽水鎮是沒落了。
說好聽一點,鹽水鎮保存了安靜清純、古老小鎮的風貌;但,說現實一點,它已沒有繁榮商業,年輕人口都外流了。
怎麼會這樣呢?
鹽水鎮,原本是個很繁華的城市呀!
您知道嗎,一百多年前,鹽水就有船隻可以進出的港口,人潮甚多;在那日據時代,日本人甚至規劃縱貫鐵路經過鹽水,讓鹽水能擁有水運和鐵路的優勢。
然而,當時有許多地方大老和仕紳都認為,若讓鐵路經過鹽水,一定會斬斷「龍脈」、破壞當地極佳的「風水」,也會影響地方的繁榮,因此,他們誓言反對到底——絕不准許鐵路經過鹽水。
好了,不准許就不准許,鐵路計畫為了不觸怒老百姓,就只好改道,改在「新營」設站。
沒想到,經過數十年的變遷,新營早已升格為「市」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有縣政府、縣議會、體育場、文化中心、大賣場……而鹽水呢,靜靜地,沒有商業氣息,年輕人都「外出找工作了」,只剩下眾多的老年人口。
唉,這要怪誰呢?
大概是要怪以前那些地方大老、仕紳,沒遠見、沒眼光,不懂得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以致錯失繁榮地方的大好機會!
我有個親戚,五專畢業,母親叫他趕快再念書、再學英文。
可是他說:「念什麼書?學歷哪有什麼用?文憑無用啦!我會電腦就行了,我幹嘛要會講英文?」
如今,十年過去了,他在一家電腦公司裡上班,可是,他想要的職務,都無法升上去,公司也不可能派他出國;而他,總是埋怨公司歧視他「沒有學歷」。
最後,他被裁員了!
相反地,這親戚的五專同學,家境清寒,但畢業後,卻不斷地插班大學夜間部,又到台大學分進修班上課,現在,已在新竹科學園區的電腦公司,擔任中階主管。
人,常以自以為是的想法,來拒絕新觀念、新事物,以致使自己成為一個「拒絕鐵路的城市」,而逐漸衰微、沒落!
您知道嗎?
自尊與自大之間,相差甚微,很難區分,但是,自大之極,就是「自閉」呀!
就像,過去許多台灣人在大陸相遇時,都會相互問候:「你也來大陸啊?來玩嗎?」
可是,經過不到五年的光景,台灣人在大陸相遇,問候語已經改為:「來找工作嗎?工作找到了沒?」
唉,世事變化難料,光景變化之快,豈不令人唏噓?
有一位企業家說:「成功的祕訣,歸納起來只有一個,就是產品、產品、產品;只有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才能使公司永續經營。」
而我們自己,就是一個「產品」啊!
如果我們自傲、自大,甚至自閉,拒絕外來的新知識、新挑戰,我們如何讓別人接受我們這樣的「產品」?
如果,我們的產品老舊,沒有創意、沒有新樣式、或新功能,誰會多看我們一眼?
所以,宋朝大儒朱熹曾寫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的確,我們生命的溝渠,必須有「源頭活水」不斷地注入,才會有清淨的渠水!
我們生命的產品,也必須有「新花樣」、「新招式」,才不會自閉、自斃,而遭到淘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