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之中,陷入意外危機的信長

日本戰國時代是「非生即死的世界」。

關於這一點,可將當時武將的想法分為兩種,一是敗了要死得乾淨俐落,一是忍辱也要存活下去。

當然有的武將打敗了仍想存活,卻因為被敵軍包圍,或是被迫自盡,搞得儘管想活也活不下去。

同樣地也有許多武將雖然有存活的條件,卻還是選擇赴死。

例如前面提及的天文二十年(一五五一),因為陶隆房(晴賢)的叛變而被追趕至周防山口大內館的大內義隆,最後逃到長門國深川的大寧寺自刃結束一生。

當時他和大寧寺住持異雪慶殊(一五○二~一五六四)的問答情況,見於《大內義隆記》。

義隆說:「如取弓矢,以赴戰場時,自害乃武士之本用。」

其他書紀錄為「乃武士之法樣」。

總之,他已做好「身為武士,一旦戰敗必須自害乃想當然爾」的心理準備。

而且這並不是大內義隆如此,而是當時武將們的共識。

常見戰爭故事中描寫武將們的臨終之言會說「豈能愛惜一命,而留下恥名於後世」(《南海通記》)(譯註:一七一九,香西成資著,主要紀錄戰國時代毛利氏和大內氏的故事)。

由此可見,當時的武士一旦戰敗了,選擇死亡才是主流做法。

的確那樣也顯得乾淨俐落、慷慨瀟灑。只可惜人死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接著我們再將焦點放在那些即使丟臉,也要忍辱偷生的武將們。

當發覺到頹勢難擋,決定不要繼續陷入苦戰自尋死路,而是選擇捲土重來,先行撤退,也是戰場上常見的戰術。

基本上不算是「戰敗」,而是另尋出路的做法。

而且撤退的命令只有最高領導人才能發佈。

這種最高領導人的決斷,關係到整體的成敗,就好像現代企業提前宣布破產是為了捲土重來一樣,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到這種新鮮的撤退,筆者腦海中浮現的是元龜元年(一五七○)四月織田信長從越前的撤退。

信長於永祿十一年(一五六八)九月擁立足利義昭上洛之後,也促請附近大名一起上洛,但越前的朝倉義景無論再怎麼催促也文風不動。

義景以前曾經幫助過足利義昭,對於「被信長搶先一步」心中自是很不愉快,甚至對信長抱有敵意。

於是元龜元年四月二十日,信長為了討伐朝倉義景從京都出發。

從京都經由若狹攻入越前。

四月二十五日,順利攻陷朝倉的支城天筒山城(敦賀市天筒、泉),接著又攻下金崎城(敦賀市金崎、泉),勢如破竹。

然而這時卻發生了信長難以預期的狀況。

北近江小谷城主淺井長政(一五四五~一四七三)突然背叛信長了。

長政娶了信長的妹妹阿市,永祿十一年的上洛還跟信長一起出兵作戰。

信長視他為同盟,因此一開始完全不敢相信「淺井長政謀反!」





不以一時之恥為恥,提前重整掌握勝利先機

關於長政此時何以倒戈的說法很多,筆者認為最主要的理由是信長沒有顧慮到朝倉氏和淺井氏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

淺井氏歷經亮政(一四九一~一五四二)、久政(一五二六~一五七三)、長政三代都是戰國大名,從第一代的亮政起便一直接受朝倉氏的援助。

另外還有種說法,長政和信長結為同盟時,彼此曾經說好「如果必須和朝倉作戰,事前應跟淺井商量」。

相信長政本人也很想重視他和信長的同盟關係。

但已經退休卻依然說話有份量的父親久政,恐怕對此場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吧。

有關其中詳情,我們將於下一章再來探討。

信長當下判斷,可能會有被斷退路的危險。

如果單就所率領的兵力來看,繼續進攻朝倉義景的大本營一乘谷,未嘗沒有殲滅朝倉氏的可能。

但是信長不考慮貿然進擊。

首先他只留下少數兵力守在剛取下的金崎城作為殿軍,好應付來自朝倉氏的追擊;信長本人則是前往近江國境附近的熊川,越過水嶺進入朽木谷,再翻越花折嶺,經由大原回到京都,據說只有十名部下跟著他走。

當時留做殿軍的武將,就是史稱「金崎殿後的藤吉郎」。

提到秀吉的武功時,總不忘記這一筆光輝戰績。

感覺上會以為這是秀吉一人的戰功,其實不只是秀吉一人,明智光秀也扮演了同樣的角色。

只因為本能寺之變後的山崎之戰,秀吉誅殺了光秀,使得「金崎殿後」的功名為秀吉獨占。

當初出兵之際,信長是在京都群眾的圍觀下,威風凜凜地出發,而今卻僅在十人的護衛下潛逃回來。

這是多大的恥辱,一般武將哪裡承受得了!

然而不以這種丟臉場面為恥辱,正是生死與否的關鍵。

信長不以為恥,因為就算戰敗了,他這麼做乃是以撤退連結到下一步的戰略。

與其死守頹勢直等到無法挽回,不如重新調整腳步,這就是撤退。

事實上從信長之後的發展來看,他的捲土重來是成功的。

五月二十一日,信長一回到岐阜城,便開始進入和臨時倒戈之淺井長政的作戰準備。

常言道「愛之深恨之切」,正足以形容信長此刻的心境。

他將心愛的妹妹嫁給長政,期待長政和德川家康能夠成為織田政權的左右手,這突如其來的背叛,實令信長難以忍受。

信長不認為淺井家中全部都團結一致抱持「反信長」的想法,其中應該不乏「親信長」的家臣才對。

於是他用了常見的一招,開始對淺井家的諸部將放出勸誘的風聲:「淺井、朝倉沒有未來。早日依附信長對自己才有利。」

六月十九日,信長便得到「淺井家的堀氏、口氏已歸順信長」的報告。

在岐阜城收到報告的信長,立刻下令家臣們出征,自己也一起上戰場。

迅速作出決斷就是信長最厲害的地方。

二十一日一早便來到長政居城小谷城(滋賀縣東淺井郡湖北町伊部)附近,放火燒掠村莊。

然而信長判斷小谷城是個易守難攻的名城,立刻改變戰略,決定誘敵出來打野戰。

二十四日,安排軍隊前往龍鼻,進攻小谷城支城橫山城。

當時信長帶領了兩萬大軍,再加上他向同盟的德川家康討救兵,家康也親自率領五千士兵出征,織田、德川聯軍共是兩萬五千人。

另一方面,淺井長政也判斷獨自應戰勝算不高,乃向朝倉義景請求援助。

結果義景本人沒有出面,而是派了旗下大將景健率領一萬士兵前來助陣而已。

淺井長政原只有八千兵力,所以是兩萬五千對一萬八千的戰爭。

六月二十八日,兩軍隔著川對峙開打。

這就是戰爭史上有名的川之戰。

一開始,人數較少的淺井軍奪得先機,一一攻破織田軍分為十三段的陣勢,直逼信長的本營。

看到信長陷入苦境的家康,立刻要原康政攻打朝倉軍右側。

突然遭受攻擊的朝倉軍敗走,使得始終贏得優勢的淺井軍也逐漸瓦解,終於兵潰如山倒退回小谷城。

信長和淺井、朝倉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天正元年(一五七三),最後殲滅了對方。

這都是拜元龜元年那次的撤退所換來的成果。

信長在攻打越前時及早調整腳步的勇氣,為他贏得捲土重來的可能性,這一點頗值得吾人注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藍色憂鬱 的頭像
    藍色憂鬱

    夢想天空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