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處的一個常見現象

每個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總有一套對人對事的是非標準,然後在於任何時候,會用這標準去衡量、比較他人,而作出對別人的評論。

由於這種對別人評論的現象極為普遍,以致在我們中國,過去民間有一部專講世故的書,叫《增廣賢文》,其中有兩句話:「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這兩句話蘊含諷刺與感嘆,但卻是一個普遍的事實,道出了多數人都免不了被人說是非及說人是非的機會。

因為人的一種壞習慣,或者是劣根性,在一般相聚談話的時候,通常是談學問、談事業的時間少,而批評人、議論人(評論)的時候多。

西方有一文學家說,人最有興趣的是人。

實際的意思,應該說是,人最有興趣的,是對人作評論。

人對人作評論,通常不是讚賞(講好話),便是批評(講壞話)。

於是,每個人不可避免會碰到四種現象:

1.自己講別人好話(讚賞別人),(言人之美善,乃有功德之事)

2.自己講別人壞話(張揚短處),人非(言人之錯失,乃犯惡業扣分之事)

3.聽到別人講自己好話(被人讚賞),(別人言己之善,自己能謙,亦有功德)

4.聽到別人講自己壞話(被人批評),己過(能忍受凌辱避免爭吵,亦有功德)

留意這裡說的主要是背後的議論,如果加上當面品評,情況則更複雜,必須謹慎處理,否則容易損害人際關係,造成不和,發生爭執、衝突。





君子常思己過,小人喜說人非

因為議論別人,無非說人家的對錯是非,特別是人家的「非」。

事實上,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所謂人誰無過?

而一般人對自己的過錯,卻常渾然不覺,自以為沒有過失,反常常去找尋別人的過失,甚至是無關重要的小毛病。

如果找尋別人的過失,是為了勸告別人,幫助別人,使別人進步,那還是一份好意。

可是很多人議論別人,往往只是要顯示自己、突出自己,使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對別人不特幫不上忙,反而引起別人反感和不滿,做成人際間的矛盾。

更有一類人,從自己私心出發,不顧整體團結、不顧集體利益,更不顧可能挑起群體的不和,總到處去挑別人的毛病,適當的機會,就去講別人的「是」與「非」,而犯下口孽。

有這種壞習性的人,須記住:「禍從口出,口出狂言,惡言傷人甚於刀」,最終會遺害於自己。

可惜這類喜說人「非」的人,通常對別人用一套嚴格的標準,對自己則用寬鬆的標準。

中國民間有一笑話,說一老太婆誇她女兒好,真孝順,因其將夫家物品,帶回娘家;但媳婦不好,因將其家之物,亦帶回娘家去了。

這類人的特點,就是武則天時的武三思一樣,「吾不知天下何者為善,何者為惡,對我好者即謂之善,不好者即謂之惡」。

「我不知天下什麼是善,什麼叫做惡,總之對我好的、有利的便為善,對我不好的便為惡。」

我們應對自己有正確的是非標準,並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常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是一個方面。

但「是非終日有」,當遇到別人有所批評,甚至講自己「是非」的時候,一方面我們不必介意,耿耿於懷,而且還應當有一種高姿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自己確有過錯的話,即應聞過則喜,謙虛接受,努力改正,尤其對自己要求越高越嚴格的人。

而即使沒有過錯,也可以借鑒為經驗教訓,注意不要犯錯。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