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做一件事,若是無法經過縝密思考,仔細思慮,然後才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總是可能事倍功半,功敗垂成。

因此古聖先賢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綜觀浩瀚表史,遍覽朝代興亡,莫不是經由所謂英雄豪傑推動歷史巨輪前進,而從鑽木取火至霓虹燈海;由象形圖騰到文意象;從野蠻鄙俗到斯文教化,歷史的演進靠的是前人智慧的累積和改革事業的成功,然而不論是文明的產生或改革的成功,走在前頭手持引領火炬者,總是經過繁複的思考過程和仔細的佈局,絕不是以一時的熱情和衝動而成事。

迭更斯曾說:「這是一個最好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在這是非黑白交錯,沒有絕對價值的年代裡,處處充斥著不安定的情緒,我們面臨的是傳統價值觀正逐一崩解,新的價值體系卻又尚未建立的時代;破壞幾乎殆盡,建設尚未興起,人人面臨的是五音令人耳聾,五色令人目盲的五光十色大染缸。

大家重視的是眼前看得見的利益薰心,沒有人在意細水長流的耕耘,於是,許多傳奇性的富豪紛紛掘起,卻也在短短的時間內紛紛墮落而下,似乎世界沒有永遠的光環,每個人只在意在最短時間內致富成名,無所不用其極,卻也無法保持發光的果實,近日不少企業豪門均傳出遭檢調約談調查,即是掘起太快,卻又只憑一股衝勁往前衝,沒有經過規畫思考,終究落得一場空。

因此,凡事豫則立,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重要規範,也是成功的要件。

現今社會變遷快速,自解嚴之後,不論政治,經濟,教育等等政策均面臨捉襟見肘的窘境,改革,成了當務之急,亦是目前劍及履及的首要課題。

而改革,要靠的不僅僅是憑藉對家國情懷的意圖倫理,更須要能長遠思考,集眾人智慧且能面對成功失敗的責任倫理。

目前大家吵得沸沸揚揚的教改即是其中一例。

從科舉制度到聯考制度,歷經了改朝換代的百年時光,正當我們逐漸覺察此一方案的缺失正慢慢擴大,並啃食下一代的成長之時,改革確屬必要;然而教育乃百年大計,百年成就了聯考制度,自當不可能短時間廢止,我們必當設計適當的替代方案,且必須經過最嚴格的把關考驗,才確定上路實施。

可是目前許多教育亂象叢生,就是因為太過躁進,欲速則不達,一項政策的實施常常是快快公佈,在眾人撻伐聲中又草草落幕。

如民國八十年代推動的建構式教學不過短短數年,便被攻擊而無疾而終;教改前期推動的開放教育和小班教學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消失;教育部才公佈基測不考作文,也是短短兩年之後又再重新研議,凡此種種,均是沒有先經過評估和長期規畫,當然經不起考驗而屢屢變動,受到最大影響的,自當是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和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們。

反觀世界強國-美國,在一九七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品德教育的改革,他們透過整體教育立法,實行,學校以營造品德教育氣氛的校園為主要任務,所有教職員工均須經過一定時數的培訓以期做到身教,再透過立法使社區和家庭完整配合,光是為了品德教育一環便已花費十年以上的時間研議,直到目前,雖不敢說是百分之百成功,最起碼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美國國情有了一定的迴響和改變。

所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的處事標準,不僅僅是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更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古人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有了「凡事豫則立」的處事原則,又該如何做到呢?

首先,必先遍覽群書,學聖人智慧,方可使我們胸襟開闊,思想圓融,智慧啟迪。

黃少谷曾說,三日不讀書,義理不交於胸中,則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

讀書可以使我們增加基本通識,使我們的思想尊定更深厚根基,進而使我們思慮面面俱到。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及中央大學教授洪蘭乃至目前的杜正勝部長都強調了閱讀的重要,由此可知,讀書,是使我們內在更豐富的第一步。

當有了豐富的知識內涵,自然要懂得善加運用,否則只成了兩腳書櫥,讀得再多也是枉然!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雖然他的專長學術領域是化學,但是他飽覽群書,因此運用在教育改革,九二一救災上,都能跳脫框框,有著大異於一般人的思維考量。

同時,他在教育改革委員會中許多研究和調查訪談都有一定的學養基礎在內,因此,以豐富知識內涵為基礎來思慮運用,來做準備的基礎,為改革事業盡心,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標。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無論從個人身家小事到家國改革大業,如果能遵循此一原則,相信必能使個人事業成功,國家亦能進入康莊大道,成為地球村中優秀的一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