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何必等死了之後?我今生就看到了地獄。」
一位因為非洲國家內亂,而撤館的外交官對我說:「滿地的屍體,腐爛、發臭,沒有人收;上游泡著屍首,下游就一群難民舀水喝,喝了、病了,又死在河裡。不敢喝水的人,就喝稀泥,喝了也是死。」
他深深嘆口氣:「你沒親眼見到,一定不能相信,那真是人間的地獄。」
又搖搖頭,泛著淚光:「可是就有人不願上天堂,寧願留在地獄。」
「誰?」我問。
「我的非洲女僕。」
我說可以帶她到美國,她起先很興奮,但是接著問能不能帶孩子。
她有五個孩子。我說按規定,不能帶,帶她已經不錯了。
她居然想都不想,就說她不要走。
我說:「妳自己知道,我們撤館之後,妳活不了多久,為什麼不走?」
她不聽,說孩子不走,她就不走。
又嘆口氣:「我真不懂!我真不懂!」
「有什麼不懂呢?」
我淡淡地說:「如果今天有一架飛碟停在你院子裡,下來一個外星人,對你說:『來!跟我走,你就可以活一千年,天天過好日子,無憂又無慮,只是妳不能帶你的家人。』請問,你去不去?」
「不去。」他很肯定。
「那幾乎可以算是天堂喲!」
我逗他:「有四季不凋之花,終年芳香之果,還有千年的壽命。」
「我還是不去。丟下我的太太、孩子,永生又有什麼意思?」
「這就對了。你不是也一樣,沒有選擇天堂,而留在這個叫你煩心的人間嗎?你不是才跟老婆吵過架,又才罵過兒子,說要把他趕出去嗎?你為什麼還選擇留下來?」
人過中年,就會想到死,想到死了之後會去哪裡,也常讀這方面的書。
有的書上說,死只是一道柵欄,你從這邊走向那邊,先看到一片青青的草地,再看到城市,好多人在蓋房子,大家都工作,你也得工作,跟今生沒什麼不同。
也有書上說,死了就是不再有形體,你飄遊在萬古時空之中,不再有喜、不再有悲,那是永遠永遠的快樂。
還有書上寫,你可得小心死,當你死了,懸在空中,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景象,聽到各種召喚,你要好好選擇,否則就墜入了「畜生道」。
當然對於死後的天堂、極樂、淨土、彼岸、地獄、中陰與來生,更有各種說法。
似乎大多數人都嚮往那永生喜樂無比的天堂。
我以前也一樣,只是最近我常想,什麼叫作永永遠遠的快樂呢?
如果永遠快樂,沒有憂愁,又怎麼覺得快樂?
宗教界的朋友聽我說,總會罵我靈性不夠、悟道不足。
可是他們也無法告訴我,什麼是永永遠遠的快樂。
如果快樂的今天之後還是快樂,快樂得沒有盡頭,又有什麼「永生的意義」。
我承認自己確實悟道不足。
譬如我就不能了解弘一大師,最起碼我不諒解弘一出家後,當他的妻子千里迢迢地去找他,他為什麼不見?
如果是我,我會見。
對!
見了之後,可能就丟不開情愛、捨不下情緣,而不能再退隱清修,但是如同那非洲的女僕,我也不能擱下我的愛、我的家。
十多年來,我總是四海漂泊,每次離開家,看女兒哭成個淚人,我也都哭,常一路擦著眼淚,去機場。
我常想,像我這樣總是別離的人,為了減少對自己的傷害,最好把情放淡一些,如果不愛,就不會傷心。
但是我也想,不愛、不傷心了,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我們不再愛父母,當然可以不再為他們的年老凋零而感嘆;如果我們不再愛伴侶,當然不會為他們的背叛而發狂;如果我們不再愛生命,當然不會留戀今生。
如果我們把今生過得生不如死,當然不會畏懼死亡。
上天創造我們,只為要我們日夜頌讚祂嗎?
我們把祂看得太差了!
祂無所不能,要整個宇宙頌讚祂都成。
祂會那麼愛被奉承嗎?
如果你是父母親,你生孩子,只是為了要他天天頌讚你嗎?
我認為上天創造我們,是要我們再去創造,並且享受祂所創造的世界。
我們感謝祂、頌讚祂最好的方法,就是「載欣載奔地投入這個世界,快快樂樂過一生。」
當然有快樂,就有憂愁。
如同有相聚就有別離、有允諾就有負擔。
但這憂愁、別離和負擔,正帶來快樂、相聚與圓滿。
我也常想,幸虧人會死。
畏懼死,才有宗教;知道死,才會尊重生命;珍視生命才會把握光陰;把握光陰,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如果沒有死,明天後面還有明天,就什麼事都不急了;如果沒有死,舊的不去,新生就沒什麼喜悅了:如果沒有別離,相聚的時光就不再可貴了。
我甚至感謝自己的漂泊與別離,覺得它們豐富了我的人生,也維繫了我的情感。
總有失的傷痛,也總有重逢的欣喜。
我很欣賞《少年維特的煩惱》裡,夏綠蒂說的:「家庭生活雖然絕不是天國,但總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快樂泉源。」
我也欣賞張愛玲說的:「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從小到大,我確實經歷了許多華麗與哀愁。
最近有一天,我提到自己九歲喪父,我那八十九歲的老母突然糾正我:「其實細算算,妳是八歲死了爸爸。」
我說:「為什麼過去四十年,我說九歲喪父,妳都不糾正,一直等到今天?」
她說:「以前你已經夠可憐了,我幹麼還告訴你早一年,讓你更傷心。至於現在,你如意了,說說也無妨。」
我的女兒馬上就八歲了,我常看著她想「天哪!八歲,多小!我居然能記得那麼多父親的畫面。」
又有些驚心地想「我可得好好保重,別讓我的孩子那麼悲涼。」
許多老同學,或意外、或生病,已經離開了人世。
最近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正值青春好年華,卻突然得了紅斑狼瘡症,住進醫院一個多月,還未能清醒。
每次聽到這樣的不幸,都很心悸。
怕自己也有同樣的遭遇。
但是人生在世,誰能預測未來呢?
我常自忖,我這麼注意身體,如果也像父親,天不假年,我是要氣憤地說「我這樣小心,還得了絕症,老天真沒有眼睛。」
還是該心平氣和地想「我這麼小心,還得了絕症,也就沒話說了」?
過去我總認為歷史是最真實的,現在才知道,連當世的人,都不清楚的事,歷史又怎麼可能真實?
過去我也崇拜李白、杜甫、王維、蘇軾,這許多名士,現在才發現他們如果不是出生在個讀書的家庭,當了官、掌了權、出了名,就算有天大的才氣,只怕也庸碌一生。
所以無論歷史或社會,都不公平。
人生的遭遇,本來就不公平。
過去我總說「好心有好報」,勸人行善,「圖個善報」。
現在我改了,說:「為什麼要圖報?善事本來就該做。如果有個孩子跑在你前面,摔倒了,你把他扶起來。你會因為心想『善有善報、為善最樂』而去做,還是當然該做?」
既然人生的遭遇、歷史的定位和世俗的毀譽,都無足計。
這世間的許多「法」,也就只是個框框。
真正的「法」應該在心裡。
如果我做什麼事,都能不負我心,就算有了壞的遭遇,又有什麼可在乎?
如同我注意身體,還得病,也便沒有遺憾。
這就是我的人生觀——「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我的女兒常看「一休和尚」的卡通影片。
大家也似乎部知道一休是個非常機智的小和尚。
其實一休成年之後,是很受爭議的人。
他的禪詩非常狂放而艷麗,尤其他所說的「佛界易入,魔界難入」,更被許多人批評。
我常深思他的這兩句話,終於了解沒有「魔界」就難有「佛界」,佛界往往要透過對魔界的突破與頓悟,才能進入。
如同有苦難才有快樂,有戰爭才有和平。
我很欣賞川端康成評論一休和尚所說的「他向當時的宗教形式反抗,欲使因戰爭崩潰的人心,重新確立存在的意表,並使木然的生命得以復活。」
想起《浮士德與魔鬼》中的那句:「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難,我要一概承擔。」
這不正是經過「魔界」,而得到「佛」的境界嗎?
將近五十年了,超乎大家想像的,我經歷了許多心靈的苦難。
在這可悲中如果說還有些可喜的話,應該是我很少怨,覺得事情過了之後,回味起來,即使是童年,被打進醫院的耳光,都很美。
它使我把一盞燈看成一片燈海。
記得最近我到馬來西亞義講,旅途最勞頓的時候,主辦單位的一位朋友問我「您後不後悔?」
我當時一怔,說:「有什麼好後悔?是我自己要來的。對!我是可以待在紐約,享受最美的春天,但那種幸福讓我不安,我難道就要這樣沒有變化地幸福下去嗎?」
我回問她:「妳悔不悔?來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
我們怎麼知道過了一生?
因為我們記得小學時挨的板子、中學時差點淹死、大學時差點病死、失戀時差點跳樓、工作時差點氣死……我們豐富地過一生,不是因為有太大的享樂,而是由於有許多苦難,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且從記憶中昇華,成為一種「泰然」。
我很平凡,悟道不足、靈性極差。
我居然想,如果有天堂,我寧願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
一位因為非洲國家內亂,而撤館的外交官對我說:「滿地的屍體,腐爛、發臭,沒有人收;上游泡著屍首,下游就一群難民舀水喝,喝了、病了,又死在河裡。不敢喝水的人,就喝稀泥,喝了也是死。」
他深深嘆口氣:「你沒親眼見到,一定不能相信,那真是人間的地獄。」
又搖搖頭,泛著淚光:「可是就有人不願上天堂,寧願留在地獄。」
「誰?」我問。
「我的非洲女僕。」
我說可以帶她到美國,她起先很興奮,但是接著問能不能帶孩子。
她有五個孩子。我說按規定,不能帶,帶她已經不錯了。
她居然想都不想,就說她不要走。
我說:「妳自己知道,我們撤館之後,妳活不了多久,為什麼不走?」
她不聽,說孩子不走,她就不走。
又嘆口氣:「我真不懂!我真不懂!」
「有什麼不懂呢?」
我淡淡地說:「如果今天有一架飛碟停在你院子裡,下來一個外星人,對你說:『來!跟我走,你就可以活一千年,天天過好日子,無憂又無慮,只是妳不能帶你的家人。』請問,你去不去?」
「不去。」他很肯定。
「那幾乎可以算是天堂喲!」
我逗他:「有四季不凋之花,終年芳香之果,還有千年的壽命。」
「我還是不去。丟下我的太太、孩子,永生又有什麼意思?」
「這就對了。你不是也一樣,沒有選擇天堂,而留在這個叫你煩心的人間嗎?你不是才跟老婆吵過架,又才罵過兒子,說要把他趕出去嗎?你為什麼還選擇留下來?」
人過中年,就會想到死,想到死了之後會去哪裡,也常讀這方面的書。
有的書上說,死只是一道柵欄,你從這邊走向那邊,先看到一片青青的草地,再看到城市,好多人在蓋房子,大家都工作,你也得工作,跟今生沒什麼不同。
也有書上說,死了就是不再有形體,你飄遊在萬古時空之中,不再有喜、不再有悲,那是永遠永遠的快樂。
還有書上寫,你可得小心死,當你死了,懸在空中,會看到各種不同的景象,聽到各種召喚,你要好好選擇,否則就墜入了「畜生道」。
當然對於死後的天堂、極樂、淨土、彼岸、地獄、中陰與來生,更有各種說法。
似乎大多數人都嚮往那永生喜樂無比的天堂。
我以前也一樣,只是最近我常想,什麼叫作永永遠遠的快樂呢?
如果永遠快樂,沒有憂愁,又怎麼覺得快樂?
宗教界的朋友聽我說,總會罵我靈性不夠、悟道不足。
可是他們也無法告訴我,什麼是永永遠遠的快樂。
如果快樂的今天之後還是快樂,快樂得沒有盡頭,又有什麼「永生的意義」。
我承認自己確實悟道不足。
譬如我就不能了解弘一大師,最起碼我不諒解弘一出家後,當他的妻子千里迢迢地去找他,他為什麼不見?
如果是我,我會見。
對!
見了之後,可能就丟不開情愛、捨不下情緣,而不能再退隱清修,但是如同那非洲的女僕,我也不能擱下我的愛、我的家。
十多年來,我總是四海漂泊,每次離開家,看女兒哭成個淚人,我也都哭,常一路擦著眼淚,去機場。
我常想,像我這樣總是別離的人,為了減少對自己的傷害,最好把情放淡一些,如果不愛,就不會傷心。
但是我也想,不愛、不傷心了,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我們不再愛父母,當然可以不再為他們的年老凋零而感嘆;如果我們不再愛伴侶,當然不會為他們的背叛而發狂;如果我們不再愛生命,當然不會留戀今生。
如果我們把今生過得生不如死,當然不會畏懼死亡。
上天創造我們,只為要我們日夜頌讚祂嗎?
我們把祂看得太差了!
祂無所不能,要整個宇宙頌讚祂都成。
祂會那麼愛被奉承嗎?
如果你是父母親,你生孩子,只是為了要他天天頌讚你嗎?
我認為上天創造我們,是要我們再去創造,並且享受祂所創造的世界。
我們感謝祂、頌讚祂最好的方法,就是「載欣載奔地投入這個世界,快快樂樂過一生。」
當然有快樂,就有憂愁。
如同有相聚就有別離、有允諾就有負擔。
但這憂愁、別離和負擔,正帶來快樂、相聚與圓滿。
我也常想,幸虧人會死。
畏懼死,才有宗教;知道死,才會尊重生命;珍視生命才會把握光陰;把握光陰,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如果沒有死,明天後面還有明天,就什麼事都不急了;如果沒有死,舊的不去,新生就沒什麼喜悅了:如果沒有別離,相聚的時光就不再可貴了。
我甚至感謝自己的漂泊與別離,覺得它們豐富了我的人生,也維繫了我的情感。
總有失的傷痛,也總有重逢的欣喜。
我很欣賞《少年維特的煩惱》裡,夏綠蒂說的:「家庭生活雖然絕不是天國,但總是一種難以形容的快樂泉源。」
我也欣賞張愛玲說的:「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
從小到大,我確實經歷了許多華麗與哀愁。
最近有一天,我提到自己九歲喪父,我那八十九歲的老母突然糾正我:「其實細算算,妳是八歲死了爸爸。」
我說:「為什麼過去四十年,我說九歲喪父,妳都不糾正,一直等到今天?」
她說:「以前你已經夠可憐了,我幹麼還告訴你早一年,讓你更傷心。至於現在,你如意了,說說也無妨。」
我的女兒馬上就八歲了,我常看著她想「天哪!八歲,多小!我居然能記得那麼多父親的畫面。」
又有些驚心地想「我可得好好保重,別讓我的孩子那麼悲涼。」
許多老同學,或意外、或生病,已經離開了人世。
最近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正值青春好年華,卻突然得了紅斑狼瘡症,住進醫院一個多月,還未能清醒。
每次聽到這樣的不幸,都很心悸。
怕自己也有同樣的遭遇。
但是人生在世,誰能預測未來呢?
我常自忖,我這麼注意身體,如果也像父親,天不假年,我是要氣憤地說「我這樣小心,還得了絕症,老天真沒有眼睛。」
還是該心平氣和地想「我這麼小心,還得了絕症,也就沒話說了」?
過去我總認為歷史是最真實的,現在才知道,連當世的人,都不清楚的事,歷史又怎麼可能真實?
過去我也崇拜李白、杜甫、王維、蘇軾,這許多名士,現在才發現他們如果不是出生在個讀書的家庭,當了官、掌了權、出了名,就算有天大的才氣,只怕也庸碌一生。
所以無論歷史或社會,都不公平。
人生的遭遇,本來就不公平。
過去我總說「好心有好報」,勸人行善,「圖個善報」。
現在我改了,說:「為什麼要圖報?善事本來就該做。如果有個孩子跑在你前面,摔倒了,你把他扶起來。你會因為心想『善有善報、為善最樂』而去做,還是當然該做?」
既然人生的遭遇、歷史的定位和世俗的毀譽,都無足計。
這世間的許多「法」,也就只是個框框。
真正的「法」應該在心裡。
如果我做什麼事,都能不負我心,就算有了壞的遭遇,又有什麼可在乎?
如同我注意身體,還得病,也便沒有遺憾。
這就是我的人生觀——「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我的女兒常看「一休和尚」的卡通影片。
大家也似乎部知道一休是個非常機智的小和尚。
其實一休成年之後,是很受爭議的人。
他的禪詩非常狂放而艷麗,尤其他所說的「佛界易入,魔界難入」,更被許多人批評。
我常深思他的這兩句話,終於了解沒有「魔界」就難有「佛界」,佛界往往要透過對魔界的突破與頓悟,才能進入。
如同有苦難才有快樂,有戰爭才有和平。
我很欣賞川端康成評論一休和尚所說的「他向當時的宗教形式反抗,欲使因戰爭崩潰的人心,重新確立存在的意表,並使木然的生命得以復活。」
想起《浮士德與魔鬼》中的那句:「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難,我要一概承擔。」
這不正是經過「魔界」,而得到「佛」的境界嗎?
將近五十年了,超乎大家想像的,我經歷了許多心靈的苦難。
在這可悲中如果說還有些可喜的話,應該是我很少怨,覺得事情過了之後,回味起來,即使是童年,被打進醫院的耳光,都很美。
它使我把一盞燈看成一片燈海。
記得最近我到馬來西亞義講,旅途最勞頓的時候,主辦單位的一位朋友問我「您後不後悔?」
我當時一怔,說:「有什麼好後悔?是我自己要來的。對!我是可以待在紐約,享受最美的春天,但那種幸福讓我不安,我難道就要這樣沒有變化地幸福下去嗎?」
我回問她:「妳悔不悔?來這一生,這苦難的一生?」
我們怎麼知道過了一生?
因為我們記得小學時挨的板子、中學時差點淹死、大學時差點病死、失戀時差點跳樓、工作時差點氣死……我們豐富地過一生,不是因為有太大的享樂,而是由於有許多苦難,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且從記憶中昇華,成為一種「泰然」。
我很平凡,悟道不足、靈性極差。
我居然想,如果有天堂,我寧願尋找一個——有苦難的天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