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濫情又理盲」形容台灣,最初出自於一位美國返台的大學講座教授。

的確,台灣社會高度情緒化,少數在媒體上掌握發言權的人,習慣於用叫罵、追殺、煽動情緒的方式討論問題。

這樣的「濫情」跟「理盲」緊密連結,沒有知識進行理性思考,又不信任專業以析辨事實,碰到問題就亂罵一通,形成肅殺的社會氣氛。

「濫情又理盲」之說最初出現時,有些電視名嘴自己對號入座,對此撻伐了一番,還有人罵學者傲慢。

而這兩天,氣象局預報主任吳德榮申請提早退休,發抒了對社會「濫情又理盲」的感想,看得出滿腹委屈。

他的同事都覺得惋惜,一般民眾在「這次芭瑪颱風連CNN都報不準」的比較之下,開始對社會的濫情又理盲現象有所檢討。

在濫情又理盲的社會,擔負公共事務責任的人,往往首當其衝挨罵,但很多指責是根據「感覺」而來,缺乏事實基礎。

例如颱風來時的氣象局一定挨罵,莫拉克颱風時,連馬總統和監察委員都因民意方向而加入指責氣象預報不準,也難怪專業人員委屈。

毒奶粉事件時,當時衛生署長林芳郁被罵下了台,但事後證明衛生署訂定的標準值並非離譜。

這兩天則為了大陸國寶鼠兔首事件,故宮院長挨了不少罵,但整件事根本烏龍一場,有人故意扭曲新聞,竟還有很多人跟著藉題發揮。

諸如此類,誰說不是濫情又理盲?

尤有甚者,少數人利用了社會濫情又理盲的特性,出於意識形態而故意小題大作,煽動社會情緒,圍剿特定對象,製造出這次令吳德榮主任感慨不已的所謂「社會氛圍」。

綠營有仇中意識,從之前「范蘭欽」事件到最近的陳昭榮,都成了追殺對象。

藍營有人不滿扁案進度,從陳聰明到特偵組和大法官,都被罵成是阿扁「暗樁」。

這種同聲一氣「獵女巫」式的社會氛圍,不正是濫情又理盲的社會產品?

台灣是否濫情又理盲,如何受害於濫情又理盲,確實值得討論。

社會總要能聽得進逆耳忠言,有自我改進的動力,才能免於「濫情又理盲」的批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色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