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是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各國的醫學專家為尋找孤獨癥的原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依然無法揭開孤獨癥發病的神秘面紗。
有關專家研究發現,孤獨癥患兒的父母都很聰明且受教育程度較高,但他們都有強迫的性格,對孩子缺乏溫暖,使孩子在情緒發育中受到乾擾而造成孤獨癥。
他們這種『冰箱媽媽』的理論認為,孤獨癥患兒的大腦並沒有損害,只是母親對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們逃入一個夢幻的世界。
然而,一些專家對此也持有不同意見,例如,在我國某些幼兒園裡,患孤獨癥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是普通職工,高知階層的父母很少。
『冰箱媽媽』的理論不足以解釋兒童孤獨癥的產生。
研究者用回顧性方法研究發現,大約1∕3的孤獨癥患兒的母親在孕期患感冒、瘋疹或分娩時嬰兒有損傷、缺氧等情況發生,這些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大腦的發育過程,但這些癥狀是如何影響孤獨癥患兒大腦發育?
為什麼同樣有這些癥狀的兒童不出現孤獨癥?
用這些解釋不了孤獨癥發病的原因。
此外,有研究發現,孤獨癥患兒大腦皮質、腦乾和基底神經節血流量降低、功能受損。
但專家認為,用這些研究發現去解釋孤獨癥患兒的癥狀並為治療和乾預提供線索,仍顯得遙遠。
據介紹,自閉不是孤獨癥兒童的惟一表現。
孤獨癥是一位美國醫生於1943年首次提出的,在東南亞等一些地區,孤獨癥被譯為自閉癥。
這種翻譯方法往往給人一種誤導,使人誤以為兒童的自我封閉纔導致這一病癥,一旦兒童不自閉,這一病癥就不存在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典型的兒童孤獨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交往障礙。
孤獨癥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能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的對視,缺乏面部表情。對人態度冷淡,對別人的呼喚不理不睬;要走到某一目標時不顧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當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則會拉著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後則不再理人;孩子害怕時,也不會尋求保護。
二、語言發育障礙。
一部分孤獨癥患兒從來不說話,終生默默不語;一部分患兒開始講話比別人晚,而且所講內容比別人少。
說話如鸚鵡學舌,不能主動與人交談。
不會使用手勢、點頭、搖頭、面部表情等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喜怒哀樂。
三、興趣範圍狹窄、行為刻板。
四、獨特的興趣對象。
患兒對一般兒童所喜歡的玩具、遊戲、衣物不感興趣,而對一般兒童不喜歡的玩具或物品非常感興趣。
一些孤獨癥患兒還會表現出刻板、古怪的行為,或是對物體的某些特性感興趣,反復觸摸某些『光滑』物體的表面,如光亮的家具、雪白的牆壁、光滑的書刊封面、質地滑軟的衣料、柔軟的皮毛製品等;有時喜歡聞某一物體,如一位患兒總是喜歡聞他父母的手提包,每當父母回到家後,這位患兒的第一件事便是接過父母的包反復聞。
- Mar 08 Mon 2010 00:33
冰冷家庭會導致兒童孤獨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